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走进不科学 > 第154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6.8K)

第154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6.8K)

   很明显。
    这便是望远镜的筒身。
    齐格飞引着徐云来到筒身边上,指着它道:
    “王公子,你且看看此筒是否合格?”
    徐云朝他拱了拱手,走到铁筒边上,开始检查起了完成情况。
    实话实说。
    望远镜的筒身并不算很复杂。
    除了主体之外。
    关键的结构也就剩下了寻星镜、导星镜以及转仪钟,无外乎精度的问题而已。
    有的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七八位,有的则只能精确到一两位,价格也因此天差地别。
    其中转仪钟这东西主要是为了补偿地球自转,使望远镜始终对准同一片天区,从而达到稳定观测的效果。
    现在转仪钟的动力主要靠马达带动,速度由天文钟或无线电振荡器来控制。
    而早期的转仪钟,其动力则来自链条式的重锤或发条,旋转速度靠离心调速器来控制。
    代表老苏人生巅峰的水运仪象台,便是利用的后者原理。
    先前在设计望远镜布局的时候,徐云在水运仪象台的基础上对转仪钟进行了简单改造。
    先是调整了力矩,又在筒身内部打了个环绕式的通道。
    使其成为了一个附着型的装置。
    随后徐云弯下身子,右手深入筒中开始摸索了起来。
    几秒钟后。
    他在筒壁大约30厘米的位置,摸到了三个凸起的小盘子。
    徐云微微一扭,一个铁盘便被拆卸了下来。
    接着他随意从地面上捡起一根狗尾巴草,将其顺着某个空隙插入其中。
    同时调整扭矩,通过刻度精确的扩大到了二十倍速。
    很快。
    在内部发条的作用下,狗尾巴草跟着载台转动了起来。
    “一...二...三...”
    徐云很认真的看了几分钟,心中暗自记着数。
    几分钟后。
    他的脸上扬起了一丝满意的神色。
    这套转仪设备的精度非常完美,至少负担起这次的观测任务完全绰绰有余。
    如此一来.....
    只要让家里的那头驴多蓄几个转盘就行了。
    接着他重新将铁盘装了回去,开始检测起了剩下的寻星镜和导星镜。
    了解天文望远镜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由于天文望远镜主镜的视场一般都比较小,所以要直接在主镜中寻找到观测目标,往往会非常困难——因为在目标附近常常找不到任何可以参照对比的其他天体。
    后世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迅速地搜寻到待观测的天体。
    天文学家们便在主镜旁附设了一个低倍率、大视场的小型望远镜。
    它就是寻星镜。
    寻星镜一股都采用折射式的望远镜,它的光轴与主镜光轴平行。
    口径一般在50~100mm左右,视场在30°~50°左右,放大率在7~20倍。
    焦平面处装还有供定标用的分划板,可以用刻度尺来改造。
    观测时。
    只要先用寻星镜找到待观测的天体,将该天体调到寻星镜的视场中心。
    由于光轴平行的缘故,天体便也会同步出现在主镜视场中了。
    另外。
    主镜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测时。
    为了及时纠正跟踪中的误差,观察者也会在主镜旁设置一个起监视作用的望远镜。
    它就是导星镜。
    导星镜的口径、焦距与放大倍数均要比寻星镜大,视场要比寻星镜小。
    当观测目标偏离主镜中心时,导星镜中就能反映出这个情况,可以及时将它调回视场中心。
    不过后世的奸商很多,有些普及型天文望远镜只有寻星镜与导星镜之中的一个,极大的影响了初学者的观测体验。
    视线在回归现实。
    只见徐云来到寻星镜头部,通过随身携带的智齿测量了两个镜面的光轴。
    “17.4厘米。”
    接着又来到尾部,继续进行测算。
    “也是17.4厘米。”
    然后是导星镜。
    “头部12.1厘米。”
    “尾部同样是12.1厘米。”
    “完全一致,平行。”
    检验完毕后。
    徐云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朝着齐格飞竖起了一根大拇指:
    “齐师傅,筒身没问题,不知镜面现在什么情况了?”
    眼见筒身通过了徐云的检测,齐格飞肩膀微微一松,回道:
    “镜面目前还在磨制中,毕竟不像筒身,镜面乃是由小老一人完成。
    因此要相对慢点,以眼下的进度来看,恐怕还要一周左右.....”
    徐云沉默片刻,计算了一下大致的时间,道:
    “齐师傅,你莫要紧张,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时间而忽略质量。
    一周不够就十天,十天再不够就两周,两周不够就一个月。
    老爷那儿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