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走进不科学 > 第二百一十五章 碰撞!(6.8K)

第二百一十五章 碰撞!(6.8K)

部的物质压得比较密实,而且是恒星发生核聚变、发光发热的最终的能量来源。
    但实际上。
    恒星内部的密度并不太高,肯定到不了白矮星那种程度。
    而显然白矮星的密度...也就是两个原子的间距,距离发生核聚变仍有一段距离。
    因为核心的高温使得两个原子可以以极高的相对速度进行碰撞,然而数量级分析表明,这个相对速度并不足以使得两个原子跨过库伦势垒。
    要让原子冲刺冲破库伦力的阻挡达到另一个原子的怀抱中,所需要的速度比太阳核心的温度高数百倍才行。
    这个计算做起来非常容易,相关概念基本上硕士第二年便会提到。
    也就是u~e^2\/4πer,其中r就是原子半径。
    这个势能对应的温度u~kbt,可比太阳核心温度高太多。
    因此在迦莫夫发现隧穿效应之前。
    科学家甚至普遍认为太阳核心温度还不够高,不足以让氢发生聚变。
    除此以外。
    量子隧穿。
    也正好是潘院士所研究的量子加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实际上。
    量子纠缠、量子关联、量子隧穿等量子“黑科技”,都是能够实现未来量子密码通信的最优设备。
    所以诸位可以想想。
    一个类似中微子特性、但却可以被捕捉观测、同时可以达到量子隧穿效果的粒子......
    一旦能够观测并且研究......
    这对量子加密的研究将会有多大帮助?
    当然了。
    可能有些人会有一种误会,那就是发现了新粒子就有机会得诺奖啥的。
    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误区。
    做个比喻的话。
    这些成就大致就相当于现实中发现了某种新鸟类或者新鱼类。
    引发关注不难。
    但想要得奖那就得发现恐龙了......
    比如lhcb目前发现的新粒子已经超过了56枚,每年平均发现的粒子基本上在四到五枚左右波动。
    真要是发诺奖,全球每年得发十个.......
    但从科研角度上来说。
    一枚新发现的粒子,就却可能为某个理论或者技术起到极大推助力。
    想到这里。
    赵政国不由看了眼潘院士,感慨道:
    “小潘,你这次可是带出了个好苗子呐,我记得小徐他现在还不是博士吧?”
    潘院士点了点头,笑道:
    “嗯,还是研三,不过明年就要读博了。”
    赵政国闻言,眼中微微闪过了一丝艳羡。
    科研圈的师徒关系,其实一直都是个很复杂的双向诉求。
    在这个圈子里。
    学生们想要找到一位好的导师,而导师其实也很希望能遇到一些有潜力的苗子。
    光耀门楣。
    这是华夏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想法,科研圈中也是如此。
    比如很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振义院士。
    王老在一生中培育出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一门四院士的成就堪称华夏科研圈的美谈。
    眼下的徐云不说是否具备院士的可能性吧。
    至少按他这样发展下去。
    一个正高职称必然是少不了的,无外乎早晚的问题罢了。
    潜力不可限量啊.......
    就在赵政国思索之际。
    负责主屏幕的小刘忽然举起了手:
    “老师,ire值已经达到了99.6%!”
    赵政国闻言,表情顿时一正,与潘院士齐齐走到了操作台前。
    这一次他们进行的微粒撞击,规格上要比发现4685Λ超子那次更高一些。
    许多人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习惯:
    喜欢在雨中快速转动雨伞。
    而就在雨伞转动的时候,沿伞边缘的切线方向便会飞出一簇簇水珠。
    而同步辐射呢,便是指速度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在作曲线运动时,沿切线方向发出的电磁辐。
    也就是切线方向上的那些水珠。
    想要让水珠飞溅的快,那么落下的雨水量.....也就是光源的要求,自然就很高了。
    雨水越大。
    溅射出去的水珠才会越多。
    截止到目前,全球大约有47个同步辐射装置,分布于23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本土境内有燕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兼用的一代光源,庐州同步辐射光家实验室二代光源,魔都同步辐射的三代光源及4v新竹的同步辐射光源。
    为了这次的粒子研究,潘院士二人花费了不小的人情,借调到了二代光源中最好d光源。
    这是国内二代光源中辐射强度最高的光源,据说被这种光源照射到的人会产生极其恐怖的人体变异。
    比如长出六双手,从而将码字速度提高三倍等等。
    d光源启动一次的成本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