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展区的位置在展厅最角落,展板上的电影海报因无人问津而积了层薄灰。
有外国记者端着咖啡走过来,语气里的挑衅像针一样尖:“你们的电影是不是永远只会拍功夫和历史?什么时候能拍点我们看得懂的故事?”
当时她攥着拳头说不出话,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只能在心里憋着一股劲:总有一天,我们的电影会站在最中央。
而现在,谭越用一部科幻片给出了答案。
那些精准的物理设定、细腻的情感表达、毫不刻意的文化符号,像一串精致的密码,被全球观众共同破译,发出了跨越国界的共鸣。
她打开电脑,调出近几年的国产科幻电影数据:票房惨淡、评分低迷、观众评价集中在“特效粗糙”“故事悬浮”“人物扁平”。
最刺眼的是去年的一份行业报告,红色标题像道伤疤:“华国科幻电影与好莱坞的差距至少二十年,短期内难以突破。”
但谭越偏要在这“难以突破”的墙上撞出个洞来。
她想起上个月和谭越的会面,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说起科幻电影时眼里的光像星星一样亮。
“叶局,科幻不是炫技,是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宇宙观。在我们的哲学里,探索星空和守护家园从来不是对立的,就像库珀离开是为了回来,这份牵绊才是最动人的。”
窗外的天渐渐亮了,从鱼肚白慢慢染上淡淡的粉。
楼下传来环卫工扫地的声音,扫帚划过路面的“沙沙”声格外清晰。
叶雯泡了杯浓茶,琥珀色的茶汤在玻璃杯里轻轻晃动,茶雾模糊了眼镜片,也模糊了她眼角的湿意。
她不怕谭越失败,怕的是这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被浇灭。
华国电影太需要一次彻底的突破,太需要让世界看到,我们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辽阔的想象,有能与全人类共情的情感力量。
......
六点半的闹钟还没响,叶雯已经坐在了办公桌前。
暖气开得很足,她却还是端着茶杯,指尖感受着陶瓷的温热。
电脑屏幕上是她昨晚写的观影笔记,最后一句是:“《星际穿越》的意义,不在于票房数字,而在于它证明了华国电影人也能触摸星空,也能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铃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刺耳。
是值班秘书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像揣了只小鸟:“叶局,您看国际论坛了吗?《星际穿越》已经霸屏了!各个国家的观众都在讨论!”
她点开秘书发来的链接,各国语言的赞美像潮水般涌来,刷新的速度快得几乎看不清:
“作为俄罗斯宇航员,我要说这部电影的失重感比《地心引力》还真实!库珀在飞船里漂浮的姿态,和我们在空间站里一模一样!”
“在东京看完首映,现在只想给我在华国的笔友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被同一个故事打动。”
“德国观众表示:那个黑洞的光效比我们实验室的模拟还美,求特效团队分享参数!我们想在科普展上用!”
“在巴黎的影院哭成傻子,原来华国导演拍的科幻片这么会戳心,库珀和女儿告别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爸爸……”
翻到国内论坛时,她的目光停留在一条热评上,是个叫“星空爱好者”的网友写的:“以前看科幻片总觉得是别人的故事,飞船是别人的,英雄是别人的,连星空都像是别人的。这次终于有了‘这是我们的电影’的感觉,看到华国空间站出现时,我骄傲得想站起来敬礼!”
下面有两万多个赞,每个赞都像一颗小星星,在屏幕上闪烁,汇成了一片璀璨的银河。
叶雯的手机震动了——是国际文化中心的内部简报,标题用加粗的黑色字体写着:“《星际穿越》全球首映日数据汇总”。
她深吸一口气点开详情页,指尖微微发颤.
各地区影院上座率实时曲线不断攀升,北美黄金时段场次全部售罄,欧洲 imax影厅追加排片申请已达二十余次。
社交媒体上,话题阅读量突破 8亿,海外影评人纷纷在专业平台发表万字长评。
数据下面附了国际文化中心的内部分析,措辞严谨却难掩期待。
“谭越用《星际穿越》搭建了一座跨越东西方的桥梁,目前的市场反馈显示,优秀的科幻电影或能突破文化壁垒。因为对宇宙的好奇、对家园的眷恋,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也是最强大的情感纽带。”
叶雯拿起电话,拨给了谭越。
响了三声后,那边传来带着睡意的声音,沙哑中透着疲惫。
“谭越,看到实时数据了吗?”她的声音里带着笑意,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盛开的菊花,“形势大好。”
“刚盯着后台看了整晚,叶局。”谭越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太多波澜,“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没有总局的帮助,我们走不了这么远。”
“该说谢谢的是我们。”叶雯望着窗外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