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是墨故渊放心不下的,当初发鸠之岛还在沧海水下的时候,当时自己碰巧遇见被蛊惑的白离姑娘,为了救他,曾出剑将那人逼退。
后来在白离的告知下,墨故渊方才知晓那人竟然是长留的雁山。另墨故渊倍感意外的是,长留山一向以剑法著称闻名于世,可那日感受,是一股浓烈腥臭的煞气,不知雁山怎会修习此等诡异道法。
见羽涅脸上表情喜色溢于言表,更多是迫不及待,回想起从前在沧海羽涅和落葵两人相处的样子,墨故渊心中一暖,同样替他感到开心。
抛开脑中杂念,当下熄灭了房中灯火,开始闭目打坐修炼。
夜夜如此,从未有一天松懈怠慢过,修行一途,墨故渊牢记当初在人界昆仑山上神仙爷爷交代的叮嘱。
修行之路不可一步登天,循循渐进,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才是证道的基础根本。
墨故渊爱听道理,对别人说给自己听的话,不论好与坏,都会记在心中,所以从小他就懂事明理,在落星村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大人常常告诫自己,人要学会多听多看少说话,所谓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直言贾祸,就是这么个道理。
尤其是对于家乡的那些长辈老者,墨故渊更是打心底尊敬且聆听教诲。
年幼时无所事事,墨故渊时常就会跑到村口外边的那座石桥上,傍晚时分,那里围着坐有村里的一些老头老妇,他们拉拉家常,闲言碎语,念念叨叨。
墨故渊还记得村里一位长辈说过的老话,牙斩斩,死得惨。
当时年幼的他听闻只觉得十分上口,虽不太明白具体意思,却一直记在心底。
老人的话是金玉良言,是良药秘方,是一生经验所得,不是没有道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亦是如此。
只是对于墨故渊有时候的倔强和一根筋的性子,在他心中认定的事情,依然还是要义无反顾的去走上一趟,不愿摒弃自己的心性。
对于这点,墨故渊不置可否。
当年狐离卿能看出墨故渊的根骨资质极好,是一块修行的好料子,自然也知道这少年的心思是如何的聪慧明智,懂得察言观色,也懂隐忍。身兼正气,却不似一般匹夫之勇,心性果断,更多是有自己主见和判断。
这其实也是墨故渊自小家境清寒养成的一些性子,不说其它,单是一点,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自然也就成熟的早些。
在落星村,那些老人也都颇为喜爱墨故渊这个孩子,知道他父亲前些年不小心坠落山崖死去,家中还有一位身患寒疾的母亲行动不便。墨故渊这孩子不仅懂事早,还会替家里分担家务,年纪小小的他已然挑起了家中负担,是极为不易的。
大家伙见这孩子可怜,都会时不时帮衬一把,而墨故渊也都将这些人记在心中,暗自告诫自己,等以后长大出息了,一定要学会报答。
除了这些老人们经常说的一些道理之外,对于年幼的墨故渊来说,更多的是喜欢听他们讲一些光怪陆离的奇闻故事。
好比天上的七仙女和董永的传说,牛郎织女的相恋,还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造人和补天之说,还有夸父逐日的精彩。
志异的传闻,不仅书上有说,老人们的口中更是头头是道,津津有味。
去书堂的那几年,教书先生偶尔也会说上一些,可仍是比不得村里老人口中所诉。
当然,抛开这些,其实也有一些恶语相向,或是说三道四,背后指点墨故渊家的穷困和窘境,嚼着各种舌根议论。
不论何种言语,墨故渊都是听闻在耳,一笑置之。
对他好的人,他铭记心中,对他不好的人,只要不是很过分,日后保持距离,敬而远之便是。
落井下石的,他也记在心里,书上有句话也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总体来说,村里还是有很多好人的,村民也都质朴善良,那些闲言碎语也不过是他们茶余饭后的一点雅兴,打发时间,余生下的色彩滋味而已。
其实墨故渊也一直好奇,那些老人为什么每天都能坐在桥头呆上许久,一直都说着很多重复的事情,乐此不疲。
有时候哪怕他们不说话,就只是静静坐在那里,都可以呆上一整天,只是他们目光迷离,怔怔望着人影寥寥的人来人往。
后来他在书上看过一句话,他觉得好极了。
目光所向,皆是回忆。
岁岁年年,碎碎念念,人活着总要有个盼头,不管大小,不论高低,不谈年幼,这就是生活。
这句话是和娘亲坐在屋子阶前,她笑着对自己说的。
当时墨故渊被村里的一位同龄人欺负,那人便指着墨故渊嘲笑讥讽,说他是扫把星,童言无忌还骂他娘守活寡,孤儿寡母的,活不过今年腊月,要么饿死在家,要么冻死,到时候连个下葬的都没人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