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 第214章 何谓朋党

第214章 何谓朋党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赵海平陷入沉思。
    官军刚一进山,茶匪就已经插翅而飞了?
    这合理吗?
    赵海平也算是一个对古代战争了解颇多的现代人了,发生这种情况,显然不合理。
    古代战争中,信息和情报,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兵书里面都有关于信息和情报重要性的战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古今名将的共识。
    一名合格的将领,在对敌之前,放出大量的细作和探子去探察敌情,尽可能多地掌握对方的信息,这都已经算是基本操作了。
    但是,古代的信息传递,是很受限制的。
    毕竟古代也没有手机或者电报这种通讯工具,除了极少数情况可以用飞鸽传书这种办法,绝大多数情况,还是要人来跑腿。
    不管是传口信还是送信,总要有人时刻盯着周围的情况、时刻往来传递信息。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赵海平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大兵压境、直接进山。
    原因很简单,在古代这种落后的通讯方式下,就算茶匪派到外面的哨探发现大军进山了,跑回去通知茶匪,而茶匪们再一起跑路,也总要有一定的时间。
    官军总能揪住他们的尾巴一顿痛打。
    但现在,官军压根连茶匪的影子都没看到。
    这说明什么?
    赵海平冷静下来一番分析,得出了一个让他有些无奈的结论:“这说明,茶匪的情报系统,碾压官军?
    “可是,凭什么呢?
    “茶匪的人数没有很多,不可能大量地放出哨探来监视官军的动向。
    “难道说……
    “是有其他人给他们通风报信?
    “而所谓的‘其他人’,多半就是这附近的百姓?
    “开什么玩笑,百姓不帮着官军,反而帮茶匪?”
    赵海平一番分析,得出了一个让自己也感到离谱的结论。
    这些茶匪凭什么跑得这么快?除了附近有大量百姓给他们通风报信之外,也没有其他的解释了。
    而且一旦想通了这一层,莫名觉得还挺合理的。
    要知道,这伙茶匪最初是走私茶叶的,本身不过是请了一些凶人做押送,因为跟官差起了冲突、杀了人,这才被迫落草为寇。
    他们转战多地,却能够屡破官军,这其中固然有为首的那个赖文正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原因,固然有官军战力低下的原因,但更关键的,恐怕还是情报工作方面的差距。
    官军战力再怎么低,那也是跟金人相比的。
    打打普通的土匪,还是不在话下的。
    之所以屡战屡败,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始终都在茶匪的主场打,茶匪本身就有巨大的情报优势。
    大量官军上山剿匪,茶匪们就光速跑路了,让官军扑一个空;等官军无功而返了,茶匪却能救助一些落单的官军痛击。
    在这种情报能力的差距面前,可不就是很难打么?
    至于为什么许多百姓反而站在茶匪这一边?
    其实想想这些茶匪最早为什么落草为寇就知道了。
    他们为什么不做正经的茶叶生意呢?是因为不喜欢吗?
    当然是因为当时齐朝的茶叶生意太难做了,茶引实在太贵,而且一路上还要被各种官员给层层盘剥。
    所以这些茶匪才铤而走险,做起了走私的生意。
    对于当地的百姓而言,相较于那些吃拿卡要的官差,反而是这些茶匪对他们而言更加亲近。
    毕竟这些茶匪,不同于齐朝其他的那些强盗性质的团伙。
    有些落草为寇的强人不事生产,想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就只能以抢劫为生,自然会让周围的百姓唯恐避之不及;但茶匪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就是运卖茶叶。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反而更偏向茶匪,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想要剿匪成功,就得想办法切断茶匪与周围百姓的这种联系。
    “……也不对。
    “这似乎不可能做到,我没那么多时间。”
    赵海平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好好整顿一下这里的官场,然后再推出几项好的政策,让这里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样一来,他们应该就不会再去支持茶匪了。
    但转念又一想,这固然是治标又治本的好办法,但时间太长,见效太慢了。
    很多百姓跟茶匪勾结,这已经是一种惯性了,就算他们的生活变好了,在三五年之内,这种义气关系也仍旧是存在的。
    到时候只要官军大举进山,茶匪们还是会第一时间跑路。
    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当然没问题,但此时赵海平扮演的虞稼轩实际上是救火队员,朝廷怎么可能等几年去解决一股茶匪?
    虽然谁都知道把一个地方治理好、让匪患绝迹是上策,但这上策见效太慢,没几个人能等得起。
    “所以,得换个思路。
    “官军大规模进山会被发现,会有百姓去通风报信。而且,大量的官军集结,本身也是需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