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 第216章 给皇帝的投名状

第216章 给皇帝的投名状

 面前仍旧是变法的条文。
    只是这次,楚歌没有再去动这些条文的细节,而是直接将它们推到一边去。
    重新起草了一份条文。
    而后,他把府中的下人招呼过来:“备车,我要进宫面圣。”
    ……
    很快,楚歌来到皇宫中,见到了皇帝。
    作为当朝宰执,又是皇帝的心腹爱臣,此时的王文川在皇帝心中的好感度正是完全拉满的时候。
    但王文川觉得,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好感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齐朝时官员的地位还比较高,像这种奏对的情况下皇帝都会赐座,此时自然也不例外。
    “王卿此次前来,可是为了新法的事情?”皇帝的态度,自然是和蔼可亲的。
    楚歌点了点头:“正是。
    “官家请看,这是臣刚刚拟好的官制法。”
    皇帝愣了一下,这才将楚歌递过去的文书接过:“官制法?”
    很显然,皇帝的表情是茫然的。
    因为这所谓的“官制法”,并非王文川变法原本就有的内容,他自然有所疑惑。
    在皇帝看来,王文川是个很有想法的大臣,同时也是个很执拗的大臣。之前君臣两人已经多次就新法的事情进行讨论,王文川的大致想法,皇帝都已经知道了,可却从没听说过要搞什么官制法啊?
    此时其他的法条都没出来,却先搞出了一个官制法,这着实让皇帝有些意外。
    不过意外归意外,皇帝还是认认真真地将官制法的内容给看完了。
    官制法的内容很简单,一共两条,都是为了改革官制。
    第一条,颁布一套官员升迁任免的标准。官员的升迁要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而不再通过宰相。
    第二条,是以恢复梁朝旧制的名义,恢复三省制。三省制的核心在于分割宰相权力,分别负责门下省和中书省。这样一来,皇帝可以直接向三省官员发布命令。
    通俗一点说,之前的宰相权力很大,官员的升迁和俸禄标准需要通过宰相,三省的官员也是直接向宰相负责的。而现在,这些权力实际上被收回了皇帝的手中。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条内容,皇帝却看了很久。
    甚至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还带着困惑和不可思议。
    当然,也夹杂着几分欣喜。
    “王卿,这是何意?”
    显然,皇帝也搞不懂面前的这位王文川,到底是怎么想的了。
    皇帝心动不心动?
    当然太心动了!
    甚至觉得,眼前的王文川突然变成了自己的知己,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蛔虫。
    甚至这官制法,不像是王文川想出来的,却更像是他这个皇帝自己想出来的……
    楚歌不由得微微一笑。
    熟悉吗?似曾相识吗?心有灵犀吗?
    那就对了,因为这本来就是你想出来的……
    他所谓的“官制法”,其实就是这位皇帝在王文川新政之后,自己搞的“元丰改制”。
    这两条内容一点没变,全都是这位皇帝想出来的内容。
    而这次改制,自然也十分顺利地推行下去了,毕竟是皇帝铁了心地要做的事情。
    而王文川在当时,是不同意这个改制的。
    原因很简单,这个改制实际上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官员的升迁、任免,以及三省的职权,有很大一部分都从宰相手中收回,回到了皇帝的手中。
    王文川自己就是宰执,是不希望别人掣肘的,怎么可能会同意这种事情?
    如果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这套改制确实让官员有了定职定位,减少了朝廷的开支,但这种影响仅限于中央,对于地方而言,效果甚微。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造成了行政效率的降低。
    而它更深层次的影响,则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等于是变相地为皇帝乾纲独断、避开以宰相为首的各级官员的监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一次限制相权、加强皇权的改制。
    所以皇帝才如此疑惑。
    王文川自己作为宰执,为什么会自己限制自己的权力?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虽然这份改制的方案太过诱人,甚至可以说完全就是皇帝心心念念的事情,可是,由王文川提出来,却总觉得里边有什么陷阱……
    所以皇帝才会感到疑惑。
    楚歌微微一笑。
    这是他计划的一部分,自然也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说辞。
    “官家可还记得,当年官家问:‘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有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谏议是如何回答的吗?”
    皇帝愣了一下,说道:“文谏议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楚歌点了点头:“这官制法,便是臣给官家想到,对文谏议的回答。”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楚歌演技爆发,表情赤诚。
    再加上天赋“低调行事”的作用,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