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 第312章 潜流暗涌

第312章 潜流暗涌

,应该也不太现实,因为当时太子确实和边将共同做出了谋反行为,不是边将单纯的诬陷。要说做局,这些支持太子的边将为了帮秦王做局把自己的命都搭上,这未免也太夸张了。
    秦王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有如此可怕的洗脑能力。
    至于后面,秦王贿赂突厥让其退兵、秦王府的将领感念太子仁德纷纷投效等等说辞,就更不值一驳。
    秦王在危急关头发动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因为秦王府的诸将离心离德,而是因为太子和皇帝已经在想方设法剪除他的羽翼,秦王府的诸将并不是主动去投效太子,而是被更高层的力量直接拆散了。
    李鸿运再度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段史料记载的内容进行了一番调整。
    在调整完成之后,整个长安城中的光点再度流动起来。
    李鸿运注意到,一张庞大的网络以皇宫为中心,向着整个长安城的核心地带扩散开来。
    不断地有光点在秦王府、齐王府和太子府之间往来流动,而这些光点还来到了城中许多功臣、勋贵的府邸。
    也有一些光点在向着后宫流动。
    显然,随着之前的一系列矛盾激化,此时双方势力的矛盾已经逐渐白热化。
    双方都在想方设法地拉拢对方的人手,壮大自己的羽翼。
    齐王府中,一个明显有些醒目的光点来到尉迟敬德的府上。
    「将军,你与齐王一同南征北战,如今天下平定,北方仍有突厥为患,还需将军继续为国效命。这些金银赠与将军,另有太子的亲笔书信一封,希望能与将军结为布衣之交。」
    负责送信之人显然是太子心腹,而在他奉上太子密信的同时,也将整整一车的金银财宝展现在尉迟敬德面前。
    太子愿意与一位将军结为「布衣之交」,这姿态可以说是放得相当之低了。
    然而尉迟敬德却亲自修书一封答复太子,同时将送来的一车金银原样奉还。
    「秦王对末将有救命之恩,末将此生都誓死追随秦王!」
    此时,尉迟敬德的几个记忆碎片,也出现在李鸿运的脑海中。
    武德二年,尉迟敬德还在宋金刚手下,在夏县大败梁军,永安王、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唐俭以及数名将领都被尉迟敬德生擒。
    然而,在美良川他遭遇了秦王,被打得仅以身免。
    明明都是梁军,但前者不堪一击,后者如天神下凡,这给尉迟敬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武德三年,尉迟敬德投降秦王。七月,秦王讨伐王世充,许多收降的旧将纷纷叛逃而走,梁朝诸将认为尉迟敬德悍勇难制,认为他也必然叛逃,就将他押在军中。
    然而秦王立刻将他释放,将他带在自己身边,还赏赐给他金银珠宝。
    而在虎牢关之战时,尉迟敬德跟着秦王一起冲锋陷阵,看到那个豪气干云的年轻人光焰万丈地说出了那句名言:我持弓失,君持槊相随,虽百万众奈我何!
    显然,尉迟敬德对秦王,不仅有生死交托的信任,也有发自心底的佩服。
    想要用金银珠宝策反这样一个人,显然是想多了。
    之后,太子和齐王又用继续策反秦王手下的诸多将领,手段也都与策反尉迟敬德如出一辙,无非是用大量的珍宝、财货以及礼贤下士的姿态,诚心拉拢。
    然而这种拉拢几乎全然没有奏效。
    站在这些将领的角度,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理由改换门庭。
    论私情,他们是跟着秦王出生入死打天下,立下军功之后,秦王从来都不吝赏赐,甚至其中的大多数将领,还都在战场上被秦王救过。
    在几次大战中,秦王都有翻身冲入敌阵救援己方将领,或是干脆自己断后的经历。
    太子和齐王是什么?
    太子久居深宫,压根没上过战场;齐王上过战场,但明显就是打酱油的。
    在这群武将的观念中,实力为尊,这样的两个人,显然不足以让他们诚心诚意地信服。
    论公义,他们是秦王的人,背叛秦王是为不忠不义。
    论大势,秦王手下人才济济,虽然此时还不是太子,但明显各方面都处于优势,坚持下去仍有可能做从龙之臣。
    就为了一车财宝,就出卖秦王?
    这些武人只是耿直,但绝不蠢。能在浴血拼杀、九死一生的疆场中活下来的勐人,哪个是蠢人?
    等辅左秦王取了天下,什么样的珍宝财货不是应有尽有?
    反之若是投靠了太子,即便成功干掉了秦王上位,身上也永远贴着二五仔的标签。现在太子是用人之际,自然表现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可若是除掉了秦王、让太子坐稳了江山呢?
    到时候太子身边还有更多更亲近的、早就跟在他身旁的人,还要拉拢梁高祖留下来的前朝遗老们,又有多少好处和利益分给他们这些二五仔?
    反之,秦王策反太子的人,倒是轻松了很多。
    秦王也并非是傻白甜,他是个手腕高超的政治家,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不可能被他忽略。
    《旧梁书》中说秦王是迫于无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