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 第315章 史料中真正隐藏的东西

第315章 史料中真正隐藏的东西

任何意义。
    但对于秦王而言,随着他亲手杀死兄长的这一刻,一个最大的政敌被铲除,但也有一些东西,永远地离他而去了。
    据说晚年的秦王曾经感叹:吾死之年,廿六而已。
    显然,直接肉体消灭对方一直都不是秦王的第一选择,他一直在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威望、想要让梁高祖改立他为太子。
    那样的话他也就不用在这种地方展现自己的决断。
    但那种可能性终究还是消失了。
    接下来的进展,没有太多需要李鸿运干预的地方,基本上全都按照史料记载上发展。
    齐王被尉迟敬德追杀,在慌乱中被流失射中坠马,但在逃亡中进入小树林却恰好撞见了因为战马受惊而摔在地上的秦王。
    于是,齐王从秦王手中抢过弓想要勒死秦王,然而尉迟敬德紧随而来。齐王赶忙放开秦王想要往武德殿的方向逃走,但尉迟敬德快马追上,将他射死。
    此时,东宫将领也已经率领两千余人的精兵杀向玄武门,然而臂力过人的张公谨却一人顶住了沉重的宫门,坚持了很长时间。
    而决意站在秦王一方的玄武门禁军也下场,虽然两名将领因为寡不敌众而阵亡,但也顶住了局势。
    眼见玄武门战事焦灼,而东宫将领开始鼓噪着要转攻空虚的秦王府,尉迟敬德突然赶到,将太子和齐王的人头扔在地上。
    于是,东宫的部队士气尽丧,四散而逃。
    尉迟敬德又赶往海池,找到正在与臣子泛舟的梁高祖……
    然而看到这里,李鸿运突然觉得有些不对。
    「等等!」
    眼前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没有任何问题,细节与史料吻合,也与常理相符。
    玄武门之变的细节史书记载得很详细,梁太宗让群臣「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所以连自己因为战马受惊冲入树林被树枝撞下来、又差点被齐王用弓弦勒死的细节也都写上了。
    相较于历史上那些不明不白的死亡,梁太宗已经给了这两个兄弟全部的尊重,大大方方地将自己杀兄弑弟的事情写在史书上。
    但李鸿运还是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
    如果是从史料上看,可能还察觉不到。
    因为史料记载十分简洁,信息高度凝练,主视角集中于秦王、太子、尉迟敬德、齐王等人,一切似乎都十分紧凑,没有任何遗漏。
    但是当具体的场景出现在李鸿运的面前时,这种异样的感觉就逐渐强烈。
    从画面中能够清楚地看出,秦王这边的人手都是披甲的,而太子和齐王却都没有披甲。
    因为以他们的身份,进入皇宫可以配刀剑或者弓箭,但却不能披甲。
    披甲等于明牌谋反。
    所以有准备的秦王披甲,而没准备的太子和齐王没有披甲。
    从高空中俯瞰,能够清楚地看到整个皇宫的结构。
    自最北方的玄武门进入后,是北海、西海、南海这三个人造景观池,再往南则是临湖殿。
    显然,临湖殿正是因为临近这三个景观池而得名。
    过了临湖殿往东南方走,就是甘露殿,往南越过甘露门是两仪殿、太极殿,而从甘露殿往东再往南,才是齐王逃命时的目标:武德殿。
    也就是说,秦王与太子、齐王的战斗,发生在临湖殿周围的很大范围。
    而海池,其实就在临湖殿边上,是太子和齐王进入的必经之路。
    甚至有可能,太子和齐王在进宫时,还见过海池上的游船。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父皇和一众大臣在上面。
    所以,综合分析起来,当时的场面应该是极为明显的。
    秦王带着数十名全身披甲的骑兵,埋伏在临湖殿周围。
    太子和齐王经过海池来到临湖殿,而当时梁高祖和大臣们就在海池上泛舟。
    而且,在杀死太子和齐王之后,尉迟敬德直接全身披甲、手持长矛、浑身浴血地去见梁高祖,但史料中却并无任何他被侍卫阻拦的记录。
    那么,在秦王和太子厮杀的时候,皇帝为什么会没有察觉?
    即便玄武门刚打开、秦王刚进入的时候,皇帝没有察觉,那之后这数十名披甲骑兵堂而皇之地到临湖殿附近埋伏,难道就没有皇宫中的侍卫发现吗?
    侍卫就算不去阻拦,也总该去汇报皇帝吧?出了这么大的事,皇帝竟然还在若无其事地游船?
    甚至太子和齐王被杀时的喊声惊天动地,连东宫的将领都带着人杀到玄武门了,梁高祖却仍旧一无所知。
    等尉迟敬德去见皇帝的时候,更是一路畅通无阻,就好像皇帝本人没有任何护卫一样。
    荒诞的感觉在李鸿运的心头浮现,他暂停了眼前的画面,以俯瞰视角重新复盘了整个过程。
    梁高祖莫名其妙地神隐了,作为一个皇帝,他没有做任何的事情,甚至没有得到任何的消息。
    这显然很不合理。
    毕竟他此时还是个实权皇帝,不是被架空的傀儡。就算宫中有一部分人被秦王策反了,但亲卫中肯定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