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 > 第四十三章 .氓流子

第四十三章 .氓流子

    半个多小时折腾下来,人累狗乏。
    赵军蹲在大青狗身前,一手揽着它的腰,一手在它脖子来回地抚摸以示安抚。
    而李宝玉则从兜里掏出个布口袋,从里抓出一把烟面,用手搓碎了敷住黄狗背上的伤口。
    黄狗背上的伤口不大,也不深,丝毫不影响后续行动。
    但它此时似有些沮丧,趴在李宝玉脚前,下巴枕在前爪上,张着嘴伸着舌头哈着白气。
    再看不远处,花小儿站在一块大卧石上,伸头眺望着远方。
    “唉!”赵军轻叹一声,摇了摇头,吹了个口哨,招呼李宝玉带着三条狗往回走。
    “哥哥,咱就这么回去了”李宝玉来在赵军身旁,一脸不甘地问道。
    赵军摇了摇头,话不多说,只道了声:“走!”
    他说完,就抄提刀抄近路要往家回。
    李宝玉无奈地叹了口气,跟着赵军前行。
    二人三狗,归途中虽不至于垂头丧气,但气势却透着几分低迷。
    “汪汪……”
    突然,三条狗齐齐叫着向前冲去。
    赵军、李宝玉齐齐一震,连忙大声呼喝,他们大声地叫着自己家狗的名字。
    而对面不远处,有人急切地叫喊着:“看狗啊!看狗啊!”
    似有两个人,还操着山东口音。
    随着赵军、李宝玉大喝,三条狗摇头晃脑地回来了。
    赵军大步向前走去,只见两个大汉都穿着羊皮袄,戴着狗皮帽子,各背一把大斧。
    “大臣哥、二臣哥。”赵军看清二人面貌,急忙打了声招呼。
    “赵军呐。”这哥俩一开口就是山东腔,“这是打围去啊了”
    赵军应道:“下雪了么,寻思抓个猪,没抓着。”
    “哎呀,赵军你可留点意啊。”李大臣开口,好言相劝。
    “是。”赵军应道:“我们这不就回去了么。”
    赵军说着,视线落在了这哥俩背后的大斧子上。
    这是丹东产的镜面大板斧,零点五厚的,斧面如砧板般大小,平时林场拿这大斧打枝,极其锋利。
    看这哥俩装束,还有背的大斧,赵军微一沉吟,问道:“二位哥哥,这是干啥去啊”
    “啊!”李二臣也是个藏不住话的,答道:“俺哥俩要杀黑瞎仓子去呢,你俩去不”
    “不去!”一旁的李宝玉一反常态,在赵军身后隐秘地扯了赵军一下,抢先说道:“我家大黄受伤了,我得回家经管、经管它。”
    听李宝玉如此说,李大臣、李二臣相视一眼,李大臣道:“那你们回着,俺哥俩先走。”
    “大臣哥。”
    赵军忽然开口叫住李大臣,他说:“可留意点啊!”
    李大臣闻言一怔,这句话是刚才他给赵军的,没想到又被赵军给送回来了。
    但他知道赵军这是好意,在道谢后,两兄弟并肩往山上走去。
    望着哥俩离去的身影,李宝玉微微摇头,道:“这俩氓流子,还惦心杀黑瞎子仓……”
    赵军闻言,也是微微摇头。
    氓流子,不是流氓。
    无房为氓,无地为流。
    而氓流子在东北话里,是指那些在那三年困难时期,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
    那时候全国上下都吃不饱饭,但东北比其他地方要好的多。
    很多关里吃不饱饭的人,听说东北这地方“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于是就带老携幼的从关里过来。
    等到了东北,这地方物产丰富,河里有鱼,山里有兽,确实不缺他们吃的,但他们不是本地人,没有户口,就领不到口粮。
    当地人,就称他们为氓流子。
    因为没有口粮,这些氓流子大多都得靠搞副业为生。
    在山场林区,副业无外乎采山货和打猎。
    采山货么,东北的山货很多,什么五味子、核桃、榛子、木耳、蘑菇……
    可这年头,也不兴这些啊,这些东西就算是拿下山去,也换不了几个钱啊。
    当然了,山货里倒是有一味人参。可东北采参说道极多,这些从关外过来的人,哪里会懂其中门道
    采山货不成,再就是打猎了。想靠打猎赚钱,倒是比采山货容易。
    下夹子、拍子,压紫貂、黄鼠狼、松鼠可都是赚钱的买卖。
    打紫貂,又叫夹大皮,那一张紫貂皮不大,但就在这年头,可是值一百多块往上。
    黄鼠狼呢,又叫黄皮子、黄叶子,它们的皮,公的毛管发亮,要比母的更贵。
    这年头,公的黄皮子,一张能卖四十多块,母的也得将近三十块钱。
    而松鼠,又叫灰狗子,它们的皮又叫灰皮,比黄鼠狼的皮还值钱,一张大概在六十块钱左右。
    可这些都是精细活,外地人想研究懂这些也实属不易。
    而除了这三种动物的皮,再想从打猎里赚钱,那就是杀熊取胆了。
    至于杀猞猁,打那个是赚钱,但一般人几乎都不用考虑。
    这方圆百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