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赴外考察团,最后焦点集中在施耐德公司身上。
1928年施耐德开始着手设计新炮,1930年经过数轮的修改,样炮完成,31年完成设计定型,32年开始在大阪兵工厂生产并命名为90式野炮。
但90式野炮比38式野炮重了三百公斤,参谋本部担负作战的部门对新型火炮过重非常不满,但新炮由第2师团携带参加了九一八后的实战,反馈认为多出的射程比多出的重量更划算,这才让90式火炮正式进入生产,但产量不高,只2百门,而酒井镐次的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就是第一批装备90式野炮的。
其实酒井镐次怎么可能知道,炮击效果不好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他们火炮的原因,而是因为马铮对碉堡的设计使用后世的一些方法。
首先马铮在混凝土里面加了一些缴获的钢筋,增加了混凝土的强度。其次是设计了角度,令日军的炮弹打上去会向另一边弹开,不能发挥最大的攻击效果。最后是他命人在碉堡前后左右都加了大量的厚实枕木,并覆盖了厚厚的湿土层,结果日军的火炮威力被极大的削弱了。
炮击效果不佳,步兵进攻受阻,而请求的航空兵也迟迟不能到位,酒井镐次只能寄望于河边中佐的土工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