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二二四章 决策

第一二二四章 决策

海镇的人马所独占了。
    与其到时候与辽西各路人马发生纷争,倒不如趁现在毫无争议的时候,尽快安置移民进入,然后分屯、编户,将其彻底纳入征东军以及金海镇下辖各路的屯垦体系之中。
    到时候,生米煮成了熟饭,蓟辽督师府也好,辽西各路兵马也好,都将无话可说。
    为此,杨振也同意了方光琛的请求,同意动用金海西路在营口、牛庄附近集结的大批船只,同时调派返航归来后正在旅顺口休整的金海南路沈永忠所部船队,尽快南下,前往登州、莱州一带,优先将等候在那里的三千六百户黄淮灾民运到辽阳一带安置。
    按金海镇以往编户齐民的做法,三千六百户,那就是十二个屯,足以在短时间内将辽阳和海城以西、辽河东岸沿线昔日筑垒地带的肥沃土地抢先拿下来了。
    至于加快与辽西各路人马的合作事宜,其实在杨振的内心之中,这个事情也没那么紧急,毕竟杨振也需要时间来巩固收复辽阳之战结束后的一系列战果。
    但是,杨振既然已经决定要放弃独自进军盛京,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尽快与辽西各路人马取得联系。
    一方面,尽快向他们正式通报金海镇这边的战事进展,激励辽西各路人马进军。
    另一方面,也需要督促他们尽快拿下广宁城以及附近驻兵城堡,然后过辽河往东,前来与杨振会师。
    至于说由杨振出兵帮助他们打下广宁城等地,那是不可能的。
    根据长期驻扎在右屯一带的宣府军的情报,目前横亘在辽西兵马与杨振辽东兵马之间并且有一定数量清军驻扎的城池,其实已经不多了。
    除了城池高固、驻兵规模较大的广宁城之外,剩下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卡在大凌河城与广宁城之间、距离广宁城之后五十里的闾阳驿。
    这里原本已经荒废好些年了。
    但是去年辽西兵马试图通过修筑大凌河城,引诱广宁城内清军出城南下并伏击他们的时候,这里被作为张存仁麾下一部兵马的驻兵之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等到辽西兵马的伏击计划落空之后,张存仁部下人马奉命撤离该处,转而向西参加突袭敖汉部之战去了,留下了他们构筑到一多半的闾阳驿小城。
    结果等到他们一撤,辽西大凌河城守军竟然长期无人北上接管防务,到了去年双方开启“议和”的时候,驻守广宁城的两红旗清虏派出一部人马南下将其占据。
    事后,祖大寿、洪承畴得知这个消息,也很恼火,但是除了赶紧派兵北上抢占闾阳驿以南五十多里同样早已废弃的十三山驿城址,并驻军营建之外,并未对闾阳驿清军发起反击。
    杨国柱在写给杨振的书信之中,对此非常愤怒,但他的防地不在辽西的西线,而是辽西的东线西平堡方向,所以除了将这些烂事通报给杨振之外,他也没有别的办法。
    当然了,这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区区一个在早已废弃的旧址上重建的闾阳驿小城,根本容纳不下多少清兵。
    而以辽西各路兵马的实力,拿下它不过是小事一桩,全看祖大寿和洪承畴他们愿不愿意了,以及打算什么时候出兵广宁了。
    至于另外一个有清兵驻扎的城堡,则是卡在杨国柱的宣府兵防区与现在金海西路的防区之间的西平堡了。
    西平堡,在广宁城东南九十里,距离金海西路辽河防线牛庄驿城约有百里左右。
    杨国柱宣府军驻扎的“右屯城”前线,则在西平堡的西南方向约百余里。
    从牛庄城出兵往西北方向行进,需要渡过水量丰沛的辽河,然后还要穿越大面积的沼泽地带。
    期间密布的低洼湿地、沼泽与河汊,使得金海西路的水师,难以通过水路抵达西平堡附近。
    而与此相应的是,从“右屯城”出兵去打西平堡,其道路通行情况也十分糟糕。
    因为西平堡西南几十里外的地区,同样是低洼地带,同样是河流密布,都是辽河下游的小支流,小队轻骑或者步兵可以,但是无法携带大批车炮辎重。
    在辽阳、海城、牛庄等地仍然控制在清虏驻军手里的时候,出身广宁后屯卫并且十分了解此地地形的杨国柱,也不敢轻易出兵冒险。
    因此,杨国柱在率军拿下广宁“右屯卫”往日的驻地“右屯城”之后,除了整修扩建城防,同时等待杨振北上之外,剩下的也只能是日复一日派出巡哨巡查防区而已。
    所以时至今日,西平堡仍在隶属广宁城的两红旗清虏手中。
    不过,现在杨振已经北上,而且在连战连捷之下,辽阳城以南地区尽归金海镇大军所有,清虏西平堡驻军的好日子很快就要到头了。
    事实上,就在崇祯十六年四月初六的午后,杨振刚刚送走方光琛、沈志祥、张得贵他们不久,来自“右屯城”的信使就抵达了辽阳城。
    陪同“右屯城”信使前来辽阳城的,也不是别人,正是金海西路总兵袁进本人及其卫队百余人。
    至于携带宣府镇总兵杨国柱亲笔书信前来辽阳的信使,当然也不是外人,而是杨振叔父的亲兵头子,杨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