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用女人当差,不只限于公主身边的女官,在守门官、京兆衙里也有女人,这是上古遗风么?
董夫人想到这里,微微的松了一口气,虽然没听说过那位公主的为人和好恶,但她治理的天下,她坐镇的京城会展示出一些东西。
嫉恶如仇!对,嫉恶如仇和公平严格。开店的妖怪们都有文书许可。
公主的心思很细致,文书后面有简略的律令,可以避免因为无知而犯罪。
【一道配得上太学考试的题】
“太学,国子监……(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不知道这里的国子监要学什么呀。”
董夫人提起笔来,沾了沾墨汁,缓缓在草稿纸上写下一行字。
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这是辛弃疾的词,辛弃疾是个很有深度的人,写得好词,又会练兵。
董夫人心说:假如这场考试,选的是以后入朝为官的人,那么我就从宋朝的衰落和重文轻武、党争说起,谈一谈我的政见。选辛弃疾还是岳飞为题目都一样,只是当做引子,政治军事都能扯进去。辛弃疾好歹是在复起时病死的,比岳飞……要含蓄一些。
但是,要以防万一,假若这太学教授的是道德清净,无为而治呢?
看那些衙门的状态,的确有些黄老学派,垂拱而治天下的模样。
她又提笔写下: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论道教在治国中的实践应用)
贵大患若身。(这句纯粹说的是修行。)
还是觉得不安全,不保险,不可靠,含含糊糊的写上‘金刀赋’三个字。
历朝历代的科举中,由贵人提携而平步青云的人不胜枚举。
唐朝时更是开卷举荐制……
现在只有两个问题,第一,文仙姑够不够当这个贵人。第二,门口发卷子的人似乎与文仙姑不睦,是否从中作梗?
假若公主和文仙姑的关系足够好,那么没什么问题,假若有天差地别,而我这个外来人不知就里扯虎皮做大旗,狐假虎威,就会令人生厌。
董夫人仔仔细细的盘算了一番,又在心里打了草稿,一挥而就把三篇策论都写了出来。文笔虽然不能和状元相比,引经据典时也尽量避免使用名人故事,而是直接用‘削足适履’‘无中生有’这样的一望可知的典故。
自从儿子长大成人,娶了媳妇之后,丈夫忙于朝政,一天天的不回家,董夫人把剩余时间都拿来看书练字,后来丧夫之后也是一样,这可是打发时间的好方法,没想到真的有用!
仔细看了看,嗯,虽然文辞不够华美,用典不够丰富,好在,把想写的都清清楚楚的写出来了。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叫人看着舒服。
最后一篇金刀赋叫她犯难。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董夫人掩面:“我都不擅长啊。”
会写,会吟诗作赋,会填词,但是从来都拿不出手,怕贻笑大方之家。只能私下里做文字游戏,现在要拿到台面上去,这是自找出丑。
静静的想了一会,猛地把三件事联系在一起‘舆部等同于锦衣卫’——‘夫君爱惜羽翼怕被玷污名声,也怕被人报复’——‘文仙姑所赠金刀’。索性提起笔来,把整件事的经过原原本本的从自己的视角写了一遍,写完之后把墨迹吹的半干,揉成团,掷在墙角。
董夫人翩然出屋,走到门口发放试卷的人那儿:“写完了,交卷。”
门口那人接过来一看,惊讶道:“写了这么多?字迹倒还不错,祝你好运吧。”他把卷子接过来,放在一个纸袋里,用浆糊封了口,搁在一个大箱子里。抬头一看:“还等着呐?别着急,卷子会送到上面去,公主慢慢批阅。”
董夫人吃了一惊:“直接由公主批阅?没有阅卷考官代劳吗?”
“嗯,等太学里有老师,会有人帮忙阅卷。还得由公主做主。好了你请吧,别在这儿挡路。”
董夫人晕乎乎的离开了,我的天爷啊,我的娘啊,这太学里没有老师!公主亲自阅卷?虽然历朝历代都由皇帝亲自阅卷,可那是经过层层考试,千挑万选出来的几个人……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写的考卷都能……
她有点迷茫的走出太学的大门,回首望去,这描金荟萃的学府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于谦迎了上来,看到她的表情吓了一跳:“夫人!考出来就好,别太紧张。怎么了?题目如此之难?”
董夫人迷茫的点点头:“是啊,夫君,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成”
“尽人事听天命。”
董夫人迷茫的笑了笑,拉着他的衣袖:“我们今夜去哪儿住?”
“驿站。贺兄忽然想起他可以凭身份在鸿胪寺里住一间院子,我们过去沾光。”
“那快过去吧,我想跟你说说题目。”
“好。”俩人快步走到鸿胪寺,在鸿胪寺门口问路。
门子道:“贺都尉吩咐过了,有一对夫妻是他同行的友人,小白,过来带路”
这地方不像别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