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方以智带了这些年他在桐城家中写出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关于物理方面的,涵盖了医学、物理、器械等等知识,这得益于年幼时方以智曾经随父亲与汤若望、毕方济等西洋大家交流的结果,所以虽然他学的杂,可是并不是泛泛而已,而是对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研究。正所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方以智的文章一出来,毕懋康就拍案叫绝,宋应星更是赞不绝口,当即将文章呈送中军都督府,连刘毅都拜读了一下方以智的文章。对这个名字,刘毅似曾相识,既然他听说过,此人在明末历史上肯定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方以智得到了刘毅的重视,特别是看了他的文章之后,刘毅更是如获至宝,方以智可以说是明末的博物学家,所以涉猎广泛,但是刘毅最看重的是器械这一章,里面有很多新的设想、新的思路,完全可以应用到军事上。
实际上刘毅不知道的是,他现在拜读的方以智的文章,实际上就是十几年后的传世著作《物理小识》的草稿,也就是说,如果历史正常
发展,方以智会在十几年后将他毕生所学整理成一本书,这就是物理小识,也是明末的物理学巨著,阅读这种科学巨人的书籍,当然会让刘毅有茅塞顿开之感。特别关于火铳这一方面,方以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构想,大明的火铳一直以来不能连发,就算是掣电铳已经拥有了弹夹这种设想,在射击的时候实际上还是手动装填,再改进到青弋军的连珠铳,实际上还是一种半自动射击的方式,并且因为半自动射击,而且还要照顾到装弹的便利性和弹夹的扩容,实际上连珠铳是牺牲了射程和精确度的,也就是说在中近程距离上,连珠铳有着无与伦比的威力,但是要和二八式争夺一下远程射击的高下,基本上连珠铳就是被吊打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拿着二八式的士兵和一个拿着连珠铳的士兵对射,实际上连珠铳可能优势很不明显,毕竟在一百五十步外,进行膛线改造的鲁密铳版本二八式基本就可以进行精度射击了,而拿着连珠铳的士兵连敌人的影子都没看到就会被打死。青弋军之所以目前所向无敌,正是因为两种火铳混合使用,互相弥补了射程和射速的缺点。那么有没有一种火铳可以将这两点结合起来,在战场上大发神威呢?
方以智的书中给出了一些思路,其中一章说道,设计一个多管圆柱形的筒体,以横向和纵向的齿轮作为传动线路,加上机括和杠杆对传动机构进行联动,这样可以做到每扣动一次机括,齿轮转动一段距离,带动多管圆柱体转动一格,如此往复,多管铳口便可往复运动,如果将机括转换成转轮,加装手柄之后进行手摇式操作,那么筒体便可以连续不间断的工作,此时如果能在火铳的上方加装一个类似于古代诸葛连弩箭匣一样的装置,以反向弹簧蓄力,将铳弹借助自身重力往下压,那么弹夹的容弹量有多大,此种火铳就可以连续射击多久,不过这种火铳还处于方以智的设想之中,要想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很多硬性条件,目前放眼大明,朝廷的军械局是肯定没有这个实力的,所以方以智的设想一直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施。
刘毅看完之后拍案而起,惊呼了一声:“加特林?”搞得来呈送文件的毕懋康、宋应星等人都是面面相觑,皆是不知道大都督说的什么意思。宋应星道:“加什么林?”刘毅绕过桌案,走到二人面前又道:“这方以智还真他娘的是个天才,加特林这种东西都能想出来。”刘毅欣喜万分,看着毕懋康和宋应星一脸懵的样子,他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解释,历史上,加特林机枪这种制霸战场的神器是在两百年后才被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