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或者说是为了下个月周国使臣进入京城的这件事,想到这件事……
孟海想起了昨天自己的推测,周国很有可能和西满部落达成了某种协议,这也是周国使臣拖拖拉拉进入京城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了拖延时间。
孟海心思定转间想着这些,身子已经坐在了皇帝对面的椅子上。
赵琦缘极为随意的说道:“今天你所教授的《弟子规》,包括《三字经》和《千字文》,这三本书从何而来?还有那本字帖正看上倒是挺有趣,也不知道你从何处得来的灵感发明出的此物。”
孟海听到这里,扯出了老理由:“这是草民呃……下官?微臣?”
“这是小子,我小时候在家里的藏书阁里找到的,小时候肚子饿就随手从书架上找到了几本书,打算放火烤红薯。当时闲得无聊,一边烤红薯,一边就翻看了一下书,然后就烧了!”
赵琦缘听到这话,不由得想笑。
“听说你这本书是从文墨阁当中印刷的?”
孟海点了点头。
皇帝脸上露出沉思状,随后说道:“朕刚刚也看了你那三本书,要比我大秦先人所编撰的启蒙书籍更加易懂,而且还蕴含着大道理。改日你让太子带上几本去皇宫里,朕的两个儿子正好可以借你的这本书启蒙。”
皇帝有两个儿子?
孟海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一直所熟识的也就是太子赵宣,至于皇帝另一个儿子是谁,他连名字都不知道。
赵琦缘声音不减,继续说道:“也不知道你这小滑头从何处得到的灵感,不过你作为海宣司的主事,像这样有益于我大庆学子的图书,倒是可以大力推广,毕竟这也是你作为我大秦伯爵的职责所在。”
孟海明白皇帝的意思了。
皇帝这是要让他将三本启蒙读物推广出去,这样能够撞到大秦的文化氛围。
尤其以这三本启蒙读物的质量,流传千古,那也并不是不可能,到时候这功绩会寄到谁的头上?
那肯定是当今天子天历皇帝的头上。
而且这三本教人仁义道德的启蒙读物一旦推广,也有利于皇权的稳固,这对于皇帝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孟海能想到的也就只有这么多。
但是作为皇帝赵琦缘,他能想到的更多。
这三本看上去只是启蒙读物,但是却包含着极大的道理。
在大秦有几个郡县,民风彪悍,年年都会发生数百起乃至数千起打架斗殴事件。
就连京城周边的一些郡县也会年年闹匪寇,或者干一些偷鸡摸狗之事,毕竟这是人之常情。
朝廷因此每年都派礼部的官员去巡查大秦周边的各大郡县,教化大秦万民百姓,但是耗费的人力物力虽大,但是效果却收效甚微。
这三本读物的出现,倒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风气,虽说三本读物只是启蒙读物,但是一切从娃娃抓起,总是没错的。
还有周国使臣即将进入秦国京城,如果这个时候京城当中的人,谁都能来上一句“玉不琢,不成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泛爱众,而亲仁”,这无疑也能够壮大国威,彰显大秦的文化教养。
而且皇帝也知道这次周国使臣进入京城,那是一个信号。
在秦国可是还有着不少番邦小国的使臣,他们有的是友好互助来的,有的是打着学习的名义来的,有的则是纯粹的参观拜访,当然,也有本着互惠互利来做生意的,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来自秦国之外国家的使臣。
他们在周国使臣进入京城之后,肯定会关心秦国处理周国使臣态度这件事上,也肯定要关心周国使臣对秦国的应有的态度。
到时候可以说,无论是秦国和周国,还是其他的国家注意力全都会放在京城中,如果这个时候京城再出现三本,堪称流传千年万年的读物,虽然只是启蒙读物,但那也能彰显大秦的文化底蕴。
再加上皇帝还有意让孟海在周国使臣进入京城之后,写他个几十首诗,毕竟人家能够在不到半刻钟的时间写下五首诗,在一天的时间内写上几十首诗,应该不成问题吧?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枝末节的因素。
赵琦缘一边想着目光不经意地瞟了一眼,看似一脸乖巧温顺的孟海,他忍不住发笑,但又随意地挥了挥手。
皇帝这随意地挥手,似乎在向外传递信息。
然后赵芳秀,孟远生包括小宁,山狗,老腿的这些人,全部都被请到了后堂。
在皇帝身边的也就只有几个巡御司官吏以及廖言,还有一个百无聊赖,站在远处的太子赵宣。
“今日朕找到了你,本来是为了其他的事,结果在门口遇到了你的一堂课,到是让朕收获颇多。也不枉朕让太子去你身边学习,只不过这太子倒是学得越来越混账了。”
赵琦缘说话的时候狠狠地瞪了一眼,正盯着菜地远处鸡窝发呆的赵宣。
“朕今日找你来,是为了向你请教一个问题。”
孟海听到这话,面露正色。
皇帝都用出了“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