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民医馆有一种药膏叫做“青花膏”,据说这种药膏是以青莲花与天蕊花两种蕴含着药性的花,外加几种草药配制而成的,都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草药。
用这种草药制作而成的药膏贴在身上不仅可以活血化瘀,哪里扭伤了,哪里酸疼了,贴上去包治百病。
这种药膏在济民医馆卖得一直都极为火爆,据说是杨家的先祖传下来的手艺。
孟海看了一眼医馆当中忙活得热火朝天的三人,也没钱去打扰,他想了想,骑着小毛驴还是去了一趟海宣书铺。
但是他刚刚来到海宣书铺所在的这条海宣街时,瞬间被眼前拥挤不动的人群所惊呆了。
没错,海宣听书,海宣书铺所在的这条街已经改了名字,改成了海宣街,
孟海看着前方拥挤不动的人群,一打听才知道,前面这是在登记尺码,准备要做冬衣了。
孟海之前说过,要在冬天来临之前给为海宣司的所有人每一人发一件棉衣过冬,之前他也与陈大年说过这件事,可以着手统计尺码。
陈大年第二天就已经将做棉袄的这个风声传了出去,刚开始的时候为海宣司打工的人自然不信。
哪有那么好的东家?
还给发棉衣?
能在干完活之后把钱如数结账,如果能再给几文赏钱那就更好了,还给发棉袄?
太阳怎么会打西边出来?
要知道这个时代过冬的百姓大多数都是没钱买棉袄的,棉袄是由棉花做的。
这个时代已经有了棉花,但是用棉花做成的棉袄一件至少也得百十来文钱。
寻常的十寻常百姓人家一家也就只有一件棉袄,兄弟几个谁外出谁穿这件棉袄,如果遇到三五个兄弟同时外出,那就轮流着来,今天你穿,明天我穿。
而且他人则是多套几件布衣,也就是把夏天穿的衣服多穿几件,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这样至少也能暖和一些。
还有人将开水放在水袋里,垫到衣服里面,这样也能缓和一些冬天所带来的寒冷。
再不济,有些典当铺还对外售卖破旧的棉袄,这些破旧的棉袄,大多数都是从有钱人家流传出来的,有钱人家觉得穿着不合适又不舍得直接扔掉,于是直接卖到了典当行,典当行在售卖给寻常的百姓,这样的一件衣服也就是一百交左右。
寻常百姓咬咬牙,还是能买上一件破棉袄的。
但是海宣司这边要给每一个人发一件新棉袄……这不会是在开玩笑吧?
要知道,此时此刻为海宣司做事的至少有数千人,而且海宣司我赠送的棉袄还是一套,又有棉衣又有棉裤还加个棉鞋,这一套下来没有五百文解决不了……
再加上海宣司到年末还要算工钱,这样算下来,这样下来,至少得要近千两白银才够。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百姓们自然是不信的。
但是从昨天开始,海宣司的人就开始召集各个工头开会商量,接着一直到现在开始统计人数,包括他们的身高体型。
为海宣司打工的人见到这一幕,有原本的不幸,现在变得将信将疑。
尤其海宣司程门立木那件事之后,在民间的口碑那是水涨船高。
于是,不少百姓抱着大不了就两个身材抱个尺寸,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的念头过来尝试,反正自己这边又吃不了亏,大不了就是被骗一场,又少不了一块肉。
接着一直到现在,由各个工头召集着手底下的人,一波又一波地前来登记。
海宣司也为这些人开办了第二道福利,这也是陈大年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那就是为海宣司打工的人花费二百五十文钱,可以再另买一件冬装。
这可比市面上的一套冬装少了一半的价钱。
陈大年做这个决定的起因,是有不少人舍不得自己穿棉袄,想把棉袄留给自己的孩子穿,所以几百个做工的人把自己的孩子抱了过来,恳求海宣司的人把这个机会让给自己的孩子们。
陈大年遇到这件事,立刻去找薛糖芯商量。
按照目前的订单计算价钱,论古今,那都是订单数量越多所得到的优惠也就越大。
于是每个订单少了二百五十文,海宣司所售卖的这第二套棉衣一文钱也没有亏,一文钱也没有赚,全当是给为海宣司打工的百姓的福利。
于是乎,为海宣司打工的百姓几乎每人都订了两套冬衣,第一套是免费的,第二套花费一半的钱,这么划算的买卖,不做白不做。
到了现在,这件事早已经轰动了京城乃至京城周围的各大郡县。
有不少人抽中这个时机,想要带着自己的人手前来海宣司讨个活计做,但是海宣司早就已经停止招工了,不论是民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在这个节骨眼都插不上手。
除非来一个比太子身份还要大的人,否则再大的官,那也是白搭。
毕竟海宣司幕后的东家之一是太子,这是大多数官场当中的人都知道的一件事。
皇帝也对外宣称这是太子的一项历练,尽管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