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民是一个很简单的角色,自去年年初拿到《夜》的剧本,就开始准备,可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正面人物,当时真没觉得有什么好准备的。
在接下来的魏端本、帅红兵、余则成之后,如今再回头去看,恰恰相反,这应当是我从业至今接的最难的一个角色。
或许也应当是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其重要性比之沈一石更甚。
怎么演好一个正面角色?
永远自信,永远义正言辞,这就是一直以来的正面人物。
呈现的结果是什么?端着了。
用一部偶像剧的标准来评判,自然是极其完美的,但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却未必如此。
而且近来越想越不是那么回事。
最近突然意识到,正面角色其实比反面角色的塑造难度要高很多,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少太少,在塑造王一民的过程中,我用兄妹之情把这个角色从天上拽了下来。
不过现在再看,依然差了点火候,这是先前的矛盾导致的。
毋庸置疑,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正面人物,才是成功的。
我想起了老王在《大明王朝》当中扮演的胡宗宪,有一些想法,但是不太确定,过两天我得去找他聊聊这个事儿,直觉这里边有大学问。
怎么塑造一个立体的一个正面人物?
(空五行)
经魏端本、帅红兵和余则成之后,明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与导演的关系。
处好导演,也就处好了剧本,这是一切的前提。
(二)生活是创造的源泉
目前感觉要分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人的一般生活,比如困了要睡,渴了要喝水,其次则是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但是首先得知道龙、得知道虎。
简而言之,一是从自我出发,二是创造人物形象。
(二)动作的三要素
基本训练不能落下。
我做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如何做?
首先,是分析怎么做,要设计,排斥设计,就是忽略匠心。
其次,要注重角色的愿望。
最后,动起来比坐着分析效果要好。
(三)内在与外在
有区别,但也有联系,有了外在的,未必一定能够唤起内在,有了内在,也不一定一切都会有。
我完完全全的理解了余则成,但直到遇到了一个特约,才发现外在的欠缺。
两者能够相互启发,但是决不能用来相互替代。
(四)心象很必要,但是要分清性格和性格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从不存在不带性格色彩的思想,但是有的人外部性格特征不具备太多的色彩,有的剧本也不要求人物有太多的性格特征。
就像果戈里曾言:一个聪明的演员,在抓住他从外部找到的人物细小的癖性和细小的性格特征之前,必须设法求得角色的一般人的表现......
(五)内在状态的经常活跃
一个演员必须以追求高的艺术境界为目标,使观众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而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才华沾沾自喜,而渐渐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木头。
要始终保持内在的活跃,如同一溪流水,哪怕一阵微风吹来,便会荡起波纹。
概括来说,应当是“灵台无计逃神矢”。
这一点,应当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必备的因素。
以上。
徐容盖上了笔帽,看着自己写的两页纸,内容极其精简,但每一句,都是他几年来实践、学习经验的高度概括。
他记下的第三阶段,每一句都不离基础,像心象、动作、内在,但是所记录的内容跟基础却没半点关系,都是在基础之上的技巧运用,每一点,若是拿出来,仔细来写,从基础说起、讲明白,没个几千字根本难以说清。
但是他总结的目的是为了这些宝贵的经验不随着时间淡忘,只他自己一个人偶尔翻阅,倒也没详细分析的必要。
空的五行,也就是关于正面角色的立体化塑造,他先前在观看曹禺《胆剑篇》的创作记录时有些感想,但是目前仍不大确定,也就不好动笔总结。
“徐老师,伱写的这是什么?”
徐容揉着手腕,这些内容,他写的很慢,每一句话,都要思考好一会儿才动笔,也没就没察觉小张同学何时探过来的小脑瓜。
此时的她皱着眉头,仔细盯着他的本子瞧,可是瞧了半天,她似乎也没瞧太明白。
徐容按着她的额头,让她坐正了,道:“你看现在看这些没用,等以后你要是真的打算考研,可以从这里边挑一句写论文。”
“嗯?”
小张同学仿佛个偷腥的猫似的,听他这么一说,又把脑袋杵了过来:“让我瞅瞅让我瞅瞅。”
徐容也没藏着掖着,将本子递了过去,道:“喏。”
反正她也看不明白。
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