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国师 > 第366章 下课【粽子节加更】

第366章 下课【粽子节加更】

何谓‘知’?调查也!何谓‘行’?实践也!换句话说,那就是调查与实践相结合,反复循环,最终达到真理。
    这就是他姜星火的‘工夫论’。
    ——————
    必要的回忆杀结束。
    回到当下,姜星火等士子们停止了讨论,方才缓缓开口诱导道。
    “你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敬’和‘集义’,不见得一定是二分的?”
    见众人一片茫然,骑驴士子郑汉卿平日里看的书多些,此时却是开口说道:“陆九渊曾言: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此吾之本心,国师莫非是这个意思?”
    听了这话,众人颇为不以为然,陆九渊的理论,在现在可不是显学,而是有些离经叛道的存在,自然不受待见。
    嗯,这些人本来来这里,其实是作为“民意领袖”带着某些本地商人、市民、行会等人物的意见来的。
    但是眼下,对于学术的天然渴望,压倒了他们本来的诉求,所以算是暂时叛变了,估计得等姜星火聊完,他们才会想起来今天是来干嘛的.但实际上,姜星火本来也没打算现在就听他们的诉求。
    姜星火笑着摇了摇头,道:“你们忘了?今日不谈本心这些的。”
    “那国师想说的?”
    “——致良知。”
    姜星火这次不让他们出声打断了:“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为的不是本心,而是致良知。”
    众士子、官吏顿时一怔,这说法倒是新鲜极了。
    “何谓致良知?便是人如何获取天理的工夫论。”
    “那么请问,原来关于理的工夫论都包含什么?”
    郑汉卿旁边的何书良试探着回答道:“所以然,所当然(朱熹对于理的主要解释)?”
    “便是如此了,工夫,两个字,一曰物,二曰己。”
    姜星火缓缓说道:“我的‘致良知’,便是说有两重含义,一是体察关于万事万物所以然的认识论,二是体察人伦秩序内心修养所当然的修养论第二重含义今天不讲。”
    “只说第一重,人想要获取天理,首先要认识天理,那么我们怎么认识天理?”
    宋礼惊讶地看向姜星火,当初他太平街,他可是躲在柳树后听得清清楚楚。
    那个晚上姜星火问了南京国子监数千监生三个问题,即“太极是如何运作的”、“格物该如何格出天理”、“心性论的格心又该如何使人心天命之性的天理清如明镜”。
    姜星火给出了前两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以矛盾解太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践方能出真知”。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宋礼觉得,应该就是今天国师不想讲的部分了。
    但比起这部分,宋礼显然对于当下姜星火说的更为感兴趣。
    “国师所言致良知里面的认识论跟理气论里面的对‘太极’和‘矛盾’的格物致知还不太一样吧?”
    “不太一样。”
    “那到底该如何理解呢?朱子所言如何认识‘所以然,所当然’,并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啊。”
    姜星火却并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静静地看着他们。
    这一看,却是把士子们看的有些发懵。
    朱子都没完全讲明白的问题,国师大人您不会指望我们能讲清楚吧?这都等着您传道受业解惑呢。
    事实上,郑汉卿等人,此时已经隐约感受到了什么。
    甚至何书良都从自己身后的书筐里掏出了纸笔,正在记录着姜星火之前的话语,其他士子也纷纷醒悟,跟着记了起来有的人倒也不是记性多好,而是手上有点事干,就仿佛不会被点名了一样。
    但其中有些人却意识到,今天他们带着民意前来拜访国师,或许真撞上了机缘!听国师讲道,要是真的撞上了重大的学术突破,那可就是了不得的资历!别的不用说,光是说我当初就在这院子里,亲耳听到了国师怎么讲的,那数十年以后,活的长久点,等其他人都死了,直接自封一个国师弟子也足够获得无数荣耀与财富得了,不要脸点,甚至还可以曲解一番,自成一派祖师。
    跟之前太平街与南京国子监生的剑拔弩张不同。
    姜星火在江南杀了个人头滚滚,立了威,这群士子当然有些民意要转达,但却绝不敢站在姜星火的对立面上,去攻击或质疑他。
    而是带着某种趋利的心理,聆听他的“道”。
    姜星火坐在被朱高煦徒手拆下来的石墩子上,沉吟了刹那,方才说道。
    “知行夹持,循环无端,以致良知.这里面的认知论,说穿了其实便是四个字。”
    “咦?”
    前面的八个字显然不难理解,是从“敬义夹持”里脱胎出的,但后面的说法,对于这些士子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有天资有限的人,此时略显迷茫,不知姜星火在讲什么;有稍有融会的人,此时眉头紧蹙,正在细细思索国师的意思。
    但无论是谁,却都没有摸到那层窗户纸。
    直到姜星火的话音落下。
    “知行合一。”
    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