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她修炼有成,有的是他们求自己的时候。
就跟花婆婆似的,他们怕她,但一旦遇到了什么事儿,还不是要求上门去?
换了她,到时候非得狠狠宰他们一笔不可!
扶水县西,白事一条街,寿材铺。
“师父,吃饭啦,今天有蟹粉狮子头,我还买了个大寒瓜!”宋玉善扯着嗓子喊道。
这寒瓜就是西瓜,难得的很,产量低,运输又困难,只有夏日里有农家挑到城里来卖,一个就要一两银子,一般人家都吃不起。
“怎么满头是汗?”花婆婆今日就在院里的树荫下折元宝呢,见到她喘着粗气进来,汗淋淋的,连忙问。
宋玉善把食盒放到桌上,打了桶井水,沾湿手帕擦了把脸:“我跑着来的,昨夜修炼过后,我浑身是劲儿,一口气从县西跑到县东都只要了半刻钟,轻松的很,别看我流汗多,那是都是因为天儿太热了,这不,把寒瓜都晒热乎了。”
花婆婆看着她气喘吁吁,还说轻松的样子,摇了摇头,这丫头就嘴硬吧!
宋玉善洗完脸,又打了桶水,把寒瓜泡到了桶里,放回了井中:“在井里搁上几个时辰,下午吃正好消暑。”
“行了,快来吃饭。”花婆婆说。
以前怎么没发现,徒弟是个小话唠呢?
关于“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句话的一些个人理解。
这句话出自《聊斋志异》考城隍篇,说的是有意行善,而非纯粹的善心行善,即使做了善事也没有奖赏,无意中做恶,即使做了恶事也不惩罚。
看起来似乎有失偏颇,也有读者提出疑虑,到底论心还是论迹,论迹似乎比虚无缥缈的论心更符合实际。
我的理解是,这句话说的其实是上天对善恶的界定,而非俗世的观念。
俗世洞察不了人心,所以多论迹。俗世的律法和习俗,便是论迹界定善恶的,有善行,就是善人,会被人称赞,有恶行便是恶人,会被律法所惩。
这句话中的“赏”和“罚”都是“天赏”和“天罚”,前者奖功德,后者罚功德,自然是从天的角度来说。
上天和俗世不同,天可以洞察人心,也可以审视行迹,心和迹它都可以辨明,所以在它这里,善心+善行才是真善,会奖赏功德(本章中便有玉善施舍乞丐但没有功德的描述,就是因为善心没有落到实处不算善行);无善心但有善行在上天眼中不是真善,只能得到俗世的善报,不会奖赏功德;而上天也不惩罚无心为恶之人,只由人间律法惩罚他们;只有有恶心,也有恶行的真恶之人,才会被惩罚,扣功德。
这样说来,在有天道存在的聊斋世界,这句话说的其实是对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