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适之的部分铁杆支持者甚至放出话来:坚决抵制观海社,海潮上弦选上弦。新人作者的书,他们就算是一辈子不看小说,也不会看什么幼麟的小说。
观海社的回应可以说把气氛推到了高潮,观海社和新月社之间的擂台算是正式摆下了。
刚开始观海社的海潮刊销量是大大不如新月社的。
而杨斌在观海社等得是坐立不安,得到海潮刊的销量后,轻舒了口气,觉得自己跟新月社打擂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读者大多口嫌体正直,他们也好奇能抢秋毫先生头版的幼麟写的是一篇什么样的小说。
观海社的海潮刊与新月社的上弦刊销量比是三比五。有这样的成绩已经让杨斌喜出望外。幼麟写得再好也是新人作者,没有老牌作者的号召力。
而杨斌回应了新月社的打擂台,将幼麟和秋毫绑在了一起,所有读者都会将幼麟和秋毫放在一个层面上去讨论。如此也不算是输阵了。
至于姜陵最后能不能接住杨斌强行抬高的层次,就不是杨斌能够预料到的了。成则开天辟地,成为一个新流派的宗师,败则……
新月社和观海社之间打擂台已经成了整个鄞县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姜家身在鄞县又岂能不知。柳枝一口气买了二十份海潮刊。小田捧着厚厚的报纸往家里走,走到最后只觉得自己的手臂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太太,我们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的海潮刊?”总算到了家,小田刚进院就将报纸放在了石桌上,然后轻轻捶打着手臂,真是太累人了。
“我们五人,一人四本,一本看,一本收藏,一本送人,还有一本备用。”柳枝如是说道。
小田张了张嘴,想说她的字还没认全,还看不懂。
孟姐看到厚厚的报纸后笑着说道:“这可好,还可以送给左右邻居,以及认识的衙门中人。”
孟姐的这句话好像点醒了柳枝。
“小田,我们走!”柳枝风风火火地转身就要出门。
“太太,我们要去哪儿?”小田不解地问道。
“去买报纸。”柳枝说道。
“啊?还买?不是已经买了二十份了吗?”小田不理解。
“孟姐提醒了我,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还需要送些给左右邻居,他们都是和善的邻居要结善缘。还有衙门中人。虽然他们只不过是想要讨好县令大人,这感情这东西处着处着就深厚了。就像是衙役,我们问他一些东西,他总是会告诉我们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快走,别晚了就抢不到了。”柳枝催促道。
“是。”小田无精打采地回答道,“太太,还是一本看,一本收藏,一本送人,还有一本备用吗?”
“小田,提议的不错。”柳枝给了小田一个赞赏的眼神。
小田眼前一黑,抱着自己酸软的手臂,只恨自己多长了一张嘴,她跟在柳枝身后,双目失神,很是可怜。
孟姐见小田可怜的模样,想要帮忙,又想起了快要到饭点,自己还要做饭,只能给了小田一个爱莫能助的表情。
而此时姜陵则是独自呆在书房,打开了系统,好像只有看着影响因子不停地上涨才能安抚她焦躁的内心。
姜陵毕竟还年轻,也是第一次写文,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小说能不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还是读者会觉得她哗众取宠?
在沉重的压力之下,姜陵觉得自己的心态有些失衡,一时间竟无法继续写下一回了。
到了后来姜陵甚至直接关闭了系统,而是在书房里走来走去。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抚平她的焦虑。
另一边,观海社的主编杨斌收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凡是买了海潮刊,看了姜陵小说的读者,大多数都是给予了好评。
在好评如潮中,又有一些原本还在观望的人,下定决定买了海潮刊。他们倒是要看看这个好评如潮的小说到底怎么样。
当然也有少部分被激起了逆反之心,一直都在说幼麟的小说质量好,好看,烦不烦啊!他们出于不想与其他俗人一样的想法,选择了上弦刊。
逆反的人只不过是少数,大部分的人在自来水的推荐下,好奇地买了一份海潮刊,然后一入“青云”深似海,他们也喜欢上了这本新奇的小说,然后自发地推荐给了身边人。
一时间,鄞县的茶馆热闹非凡,读者们都想要和其他同好交流剧情。《农家子青云路》的销量低开高走,好评如潮,销量直线上升!
“不愧是开天辟地的小说,幼麟先生有大才。”
“还好观海社的主编有大不魄力,不然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幼麟先生的小说呢?不香也怕巷子深。”
“是啊!海潮刊和上弦刊我都有买,幼麟先生和秋毫先生的小说我也都有看。秋毫先生还是文笔老辣,但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总觉得秋毫先生写的小说没有突破,没有幼麟先生的更好。”
“是极!是极!幼麟先生写得自然是更好,不过幼麟先生开天辟地,开创了新流派又岂是秋毫能碰瓷的?”这是一本书就喜欢上姜陵的读者。
“格局,应该是格局!”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