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东方行 > 高僧客馆留尺简 孝女蜀岭哭衰亲

高僧客馆留尺简 孝女蜀岭哭衰亲

“这位高僧既说与我是邻居,那凝碧崖定离此地不远。我想趁着这几日天气晴明,在左近先为寻访。只是此山甚大,万一当日不能回来,你不可着急,千万不要离开此地才好。”
    国蕤点头应允。
    由这日起,孙振果就在这山前山后,仔细寻访了好几次。
    又去到本山许多有名的庙宇,探问可有人知道这凝碧崖在什么地方,俱都无人知晓。
    国蕤闲着无事,除了每日用功外,自己带着老父亲当年所用的许多暗器,满山去追飞逐走。
    有时打来许多野味,便把它用盐腌了,准备过冬。
    她生就天性聪明,加以天生神力,无论什么武功,一学便会,一会便精。
    自从入山到现在,虽然仅止几个月工夫,学了不少的能耐。
    她那轻身之术,更是练得捷比猿揉,疾如飞鸟。
    每日遍山纵跃,胆子越来越大,走得也越远。
    孙振除了三五日赴山崖下汲取清泉水,一心只在探听那高僧的下落,对女儿的功课无暇稽考。
    国蕤怕父亲担心,又来拘束自己,也不对她父亲说。
    父女二人,每日俱是早出晚归,习以为常。
    渐渐过了一个多月,凝碧崖的下落依旧没有打听出来。
    这时隆冬将近,天气日寒。
    他们住的这座山洞,原是此山最背风的所在,冬暖夏凉;加以孙振布置得法,洞中烧起一个火盆,更觉温暖如春,不为寒威所逼。
    这日孙振因连日劳顿,在后山深处遭受一点风寒,身体微觉不适。
    国蕤便劝他暂缓起床,索性养息些日,再去寻凝碧崖的下落。
    一面自己起身下床,取了些储就的枯枝,生火熬粥,与她父亲赶赶风寒,睡一觉发发汗。起床之时,忽觉身上虽然穿了重棉,还有寒意。
    出洞一看,只见雪花纷飞,兀自下个不住,把周围的大小山峰和山半许多琼宫梵宇,点缀成一个琼瑶世界。
    半山以下,却是一片浑茫,变成一个雪海。
    雪花如棉如絮,满空飞舞,也分不出那雪是往上飞或是往下落。
    国蕤生平几曾见过这般奇景,高兴得跳了起来。
    急忙进洞报道:“爹爹,外面下了大雪,景致好看极了!”
    孙振闻言,叹道:“凝碧崖尚无消息,大雪封山,不想我缘薄命浅一至于此!”
    国蕤道:“这有什么要紧?神仙也不能不讲道理,又不是我们不去专诚访寻,是他故意用那种难题来作难人。他既打算教爹爹的道法,早见晚见还不是一样?爹爹这大年纪,依女儿之见,索性过了寒冬,明春再说,岂不两全其美?”
    孙振不忍拂爱女之意,自己又在病中,便点了点头。
    国蕤便跑到后洞石室取火煮粥,又把昨日在山中挖取的野菜煮了一块腊肉,切了一盘熟野味。
    洞中没有家具,便把每日用饭的一块大石头,滚到孙振石榻之前。
    又将火盆中柴火拨旺,才去请孙振用饭。
    只见孙振仍旧面朝里睡着,微微有些呻吟。
    国蕤大吃一惊,忙用手去他头上身上摸时,只觉孙振周身火一般热,原来寒热加重,病已不轻。
    一个弱龄幼女与一个行年半百的老父,离乡万里,来到这深山绝顶之上相依为命,忽然她的老父患起病来,怎不叫人五内如焚!
    国蕤忍着眼中两行珠泪,轻轻在孙振耳旁唤道:“爹爹,是哪儿不好过?女儿已将粥煮好,请坐起来,喝一些热粥,发发汗吧。”
    孙振只是沉睡,口中不住吐出细微的声音,隐约听出“凝碧崖”三字。
    国蕤知是心病,又加上连日风寒劳碌,寒热夹杂,时发谵语。
    又遇上满天大雪,下山又远,自己年幼,道路不熟,无处延医。
    孙振身旁更无第二个人扶持。不禁又是伤心,又是害怕。
    害怕到了极处,便不住口喊“爹爹”。
    孙振只管昏迷不醒,急得国蕤五内如焚,饭也无心吃。连忙点了一副香烛,跪向洞前,祷告上苍庇佑。
    越想越伤心,便躲到洞外去痛哭一场。
    这种惨况,真是哀峡吟猿,无此凄楚。
    只哭得树头积雪纷飞,只少一只杜鹃,在枝上帮她啼血。
    这时雪还是越下越盛。
    他们的洞口,在山的最高处,虽然雪势较稀,可是十丈以外,已分不清东西南北。
    国蕤四顾茫茫,束手无计,哭得肠断声嘶之际,忽然止泪默想。
    想一阵,又哭;哭一会,又进去唤爹;唤不醒,又出来哭。似这样哭进哭出,不知有若干次。
    最后一次哭进洞去,恍惚听得孙振在唤她的小名,心中大喜,将身一纵,便到榻前,忙应:“爹爹,女儿在此。”
    谁想孙振仍是不醒,原是适才并未唤她,是自己精神作用。
    这一来,越加伤心到了极点,也不再顾孙振听见哭声,抱着孙振的头,一面哭,一面喊。
    喊了一会,才听见孙振说道:“英儿,你哭什么?我不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