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全能大画家 > 第一百零一章 采风(感谢alston—king的盟主)

第一百零一章 采风(感谢alston—king的盟主)

    (会有谢盟更,具体在结尾。)
    行家一开口,就知有没有。
    唐克斯馆长欣赏过的名画,参加过的艺术鉴赏会,已经多的快要数不过来了。
    不客气的说,
    就算是专业的美术研讨会或者泰勒美术馆每年的各种年展上,也有的是人在主席台上胡扯。
    越是规模大的展览,越是如此。
    不仅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奇奇怪怪的专家,还有更多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议员或者政府文官,都喜欢对艺术作品发表些自己的见解。
    大英帝国的高级官僚们,很在意在公众和媒体面前给自己扣一个热爱艺术的帽子的。
    开个会,领导总是要讲两句话的,天南地北古今中外这一点上都没有太大差别。
    唐克斯馆长甚至听人胡扯都听出心得来了。
    一般来说,不懂画又怕出错丢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扯历史。
    比如说对着透纳的《被拆解的无畏号战舰》回忆在特拉法尔加海战痛击法国佬的光辉历史。对着泰晤士河上的风景画追思维多利亚年代的日不落帝国荣光,都是惯例。
    一般那些政府文官的秘书们写的发言稿都是这个套路。
    除了沉闷无聊了一些,基本上不会出大错。
    要是这些官僚兴致上来,想要脱稿自我发挥一段,那就惨了。
    把展览上拉斐尔前派的道德说教画里的穿着华贵衣衫的妓女当成贵族小姐都算好的,分不清水粉和水彩,水彩和油画这类的低级笑话也不是没出现过。
    而能将一幅画的美学构图拆分的像这位侦探猫这么细的,不说屈指可数,也无一不是行内的精英。
    要是知名学者能说出这样的话,唐克斯还能接受,可侦探猫只是个网络插画师。
    而安娜更加惊讶于侦探猫评价这幅画的角度。
    鉴赏艺术作品,
    其实大多数艺术评论者谈论的更多都是大而抽象的概念。
    一幅作品构图的留白比例,人物之间的眼神交流,湖光天色间的自然跃迁和画家笔下所孕育的精神思考,不同艺术流派在这幅作品中的体现……
    侦探猫则能巧妙的捕捉到油画作者的创作的细节。
    她连最细小的笔触都不忽略,充满细节的娓娓道来,好像亲眼见到过画家执笔创作的过程。
    “典型的大画家式艺术评论思路。”
    安娜心中跳出一个念头。
    这是看别人画画和自己拿笔画画的不同。
    策展人和画家出身的艺术评论家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细节。
    细致入微,明察秋毫,这是资深画家欣赏画作时才有的特权。
    不是策展人不想捕捉分析这些绘画的细节,而是这对他们来说也有些过于困难。
    尤其是油画,
    和素描或者水粉画都不同,油画的颜料一层盖一层,层层色彩相互叠加。反射外界的光线从下往上穿透颜料,不停的被各种光谱吸收混合,这才形成了最终被观众捕捉到的视觉效果。
    想要从最终的成相画面逆推这个过程,难也不难。
    从大方面看出那些景物是先画的,那些内容是后画的,画家整体的构图思路如何,安娜轻易也能做到。
    但像侦探猫这样,连最细小的冷暖笔触的变化也能捕捉到。
    只能说……
    不是一般的有难度。
    至少侦探猫刚刚描述中,这幅《白色的贝加尔湖》上,很多投稿粉丝绘画中的小细节,是连安娜也原本忽略掉的。
    听着侦探猫女士用温柔的语气娓娓道来,她甚至有豁然开朗之感。
    安娜知道自己虽然热爱艺术,但客观上绘画天赋有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个道理在绘画领域只对一半。
    有些绘画的技巧和用笔的底层细节,你就算看了一千幅画,鉴赏了一万幅名画,哪怕从小到大都在美术馆里泡着长大,不是画家你真就是看不出来。
    想要真的完全从头到尾的吃透一幅画,除了懂得欣赏美,还得亲手拿笔这样画过才行。
    侦探猫何止是懂油画,简直是此道的大家。
    这样的画家,为啥非要抓着画刀画不放呢,搞正经的油画不好么!
    “bravo!讲的真棒,这样精彩的细节分析,无论是我,还是播客平台上的观众朋友们,都应该是听的酣畅淋漓。”
    安娜豪不犹豫的表达了自己的赞扬和欣赏。
    “尤其是您关于冷暖色点对比,色彩互相突出的看法,真是让人印象深刻,想来您对印象派应该很有了解。”
    她向着唐克斯询问:“馆长先生,您关于侦探猫所说的内容,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么?”
    “呃……”
    馆长先生眨了眨眼睛,扫了一下自己准备好的的发言稿。
    印象派的光影变化……嗯,对方说过了。
    湖面和天空对比的细节……嗯,侦探猫也说过了。
    ……
    一幅画能讲的点,说白了也就那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