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季汉大司马 > 第201章 白狼闻嘉亡

第201章 白狼闻嘉亡

    第201章白狼闻嘉亡
    建安十二年,八月。
    《英雄记》:“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辽从曹操征袁尚于柳城,于白狼山遇乌桓,时汉寡胡众,被甲者少,从骑皆惧,操心亦畏之。辽望虏阵不整,力主言战,操壮之,授麾与辽。辽纵马击之,乌桓大崩,斩单于蹋顿。”
    曹操采纳郭嘉兵贵神速的计策,佯装回击霍峻,于是从徬海道撤军,暗中精选精锐,以田畴为向导,从荒废的卢龙道奔赴辽西。
    然而卢龙道的难行出乎曹操的意料,两百年缺乏维护的卢龙道早已荒废,少股部队通行尚可,但大军几乎是寸步难行。五六百里的山路,曹操命军士堑山堙谷,开辟道路而行。
    其中两百里的道路,缺乏淡水,大军需要靠杀战马才能维持生计。如此难行的道路,早已失去了突袭战的基本条件即兵贵神速。当曹操大军走到一半时,辽西乌桓单于蹋顿早已发现,急忙集结辽东、右北平二部的乌桓。
    三部乌桓约定在白狼山会合,而那时曹军也恰好抵达了白狼山。因而从战争过程上看,白狼山之战已非郭嘉、曹操之前所设想的突袭战,而是由于卢龙道的难行,两军恰逢在白狼山遭遇,从突袭战变成了遭遇战。
    双方皆是无备之下的遭遇战,即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张辽从小生活在边塞的汉人,甚是熟知胡人的作战风格,在观望乌桓松散的军阵,力主作战。曹操亦是知晓兵略之人,于是将麾授予张辽,让其指挥大军。大破乌桓,降服汉胡人口二十余万。
    柳城大帐内,曹操与手下亲信数人分坐,商讨军事。
    “司空,我军白狼山大捷,威震塞外,公孙康早已惊恐。不如趁机攻之,彻底平息辽东。至于辎重粮草,今秋冬已至,徬海道退潮结冻,辎重可从此道而来。今若不取辽东,仁恐我军走后,公孙康又会图谋作乱。”曹仁说道。
    “诺!”
    “坚壁清野?”
    曹操定下方略,说道:“挑选辩士出使辽东,孤上奏天子,拜公孙康为左将军,赐襄平县侯,让其送上二袁头颅。”
    “诺!”
    曹操被荀攸搀扶到榻上,忽然间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说道:“痛失奉孝啊!”
    少顷,一名侍从禀告后入帐,紧张说道:“启禀司空,邺城急报。”
    “明公及诸位大才初至辽西,不晓辽东天时、地理。辽泽东西数百里,泥泞难行,人马不通。然诸位欲在冬季进军作战,却不知辽西之冬,其酷冷无比,寒风凛冽,若无大量衣物避寒,军士冻死者当众。”
    打仗即打后勤,数万军士不事生产,每日消耗的粮草非常恐怖,且长达二千里的辎重补给路线,光征发民夫就不知道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说着,荀攸也是笑了一声,说道:“若明公降恩不征,授官赐爵,我料那公孙康态度又是不同。”
    曹操略有犹豫,不知是否要趁机征讨辽东。
    荀攸急忙上前扶住曹操,又挥手示意众人退下,以免曹操震怒之下,连带无辜。
    “天下归一,即在眼前,明公勿失!”
    “什么?”
    今公孙康三、四万大军,采取坚壁清野的计策,恃险而守。曹操远征而来,能否得胜不谈,辎重能维持多久才是关键。
    荀攸无奈地叹了口气,曹操对郭嘉的甚是器重。在击败官渡之战后的那年,曹操便封郭嘉为都亭侯,能以文臣谋士封侯,何其难也!
    往昔出行,能与曹操同榻而坐者,唯有郭嘉!
    “孤于兖州起兵,奉孝追随左右,助孤灭袁术、擒吕布、平袁绍,时来十有一年,阻险艰难,患难与共。今天下将平,将同享富贵,怎能弃孤而走?”
    牵招整理思绪,缓缓说道:“明公用兵超群,盖天下之杰出。然招以为兵略纵强,但亦有受限于天时、地理二者。”
    “刘表病猝,我有蔡、蒯为应,襄阳可下,传檄于楚,楚地归附。时公握荆州水师,举北方之众,顺流向东,可灭刘霍。”
    侍从咽了咽口水,悲伤说道:“七月时,郭祭酒病逝于邺城。”
    “公孙康行坚壁清野之策,屯兵于辽泽以东,大军则难进之。两军对垒数月,冬季即过,又至春季,徬海道遂又难通,辎重需走卢龙道送至大军,其道难行。”
    拆开后,郭嘉遗书尽言南事。
    “何事?”
    坐在榻上的曹操不敢相信地站了起来,紧接着脑袋顿感发懵,整个人站立不稳。
    荀攸捋着胡须,说道:“启禀明公,河北已下,并州在手,乌桓灭亡,今时唯有辽东尚存。以攸观之,公孙康闻我军白狼山得胜,心中早已恐慌不已,生怕明公进军征讨。若明公进讨之,公孙康必联合二袁。”
    “吴楚跨有大江,甲兵二十万,舟舸千艘。北方之众是为悍将,却不习水战,且吴楚多疫,北人难适。刘表虽无大略,但能合吴楚。幸刘表患病,旦夕将亡。故欲灭吴楚,唯赖刘表尔!”
    “南方多疫,嘉体弱患病,却也不畏。能见公荡灭吴楚,虽死无悔。惜司命已至,难随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