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ofsi
gapo
e),简称新加坡(si
gapo
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共和制,首都为新加坡市。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由新加坡岛及附近六十三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新加坡岛东西约50千米,南北约26千米,国土面积733.1平方公里。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二到三个乡镇的面积差不多,如果与西部地区的新疆、西藏、青海等省的乡镇比起来,面积就小得多了。
新加坡古称婆罗洲、蒲罗中、淡马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三世纪,当时这里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是三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婆罗洲”“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比淡马锡(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早一千多年。
一三二零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岌巴海港。一三三零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pa
cu
(意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一三六五年的《爪哇史颂》。新加坡岛开始受到重视是在十四世纪,来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里米苏拉在该区域建立了马六甲苏丹王朝。到十四世纪末,梵文名称“新加坡拉”(狮城)才成为通用的名字。
一六一三年,葡萄牙人焚毁了河口的据点。此后的两个世纪内并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十八至十九世纪,新加坡全境是属于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新加坡的近代史肇始于一八一九年一月二十九日,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登陆新加坡,与柔佛苏丹订约,开始在新设立贸易站。
一八二四年,两项新条约使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属土,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新加坡作为自由港,吸引了来自周边各国的移民。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以华人为主,包括马来人、印度人和欧裔人等在内的多元种族的东南亚商贸枢纽。
一八二一年,首批移民的中国帆船自厦门开抵新加坡。到一八三六年,新加坡的华侨人口增至一万三千七百四十九人。
一八六七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国直接统治。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对新加坡族群实行的是“分而治之”的种族隔离政策。殖民时期,新加坡各族群团体间都有很明显的经济、劳工分界线,各自居住在彼此独立的空间区域。官吏、驻军和商贾主要是英国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包括富商、内地农民和劳工。马来人通常是渔夫和船夫,并担任巡逻警察。
一八二〇年至一八四〇年,新加坡作为港口城市飞速发展,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大大提高了其国际战略地位。
到十九世纪末,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贸易增长了八倍。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区域内的移民。“一战”结束后,英国也在新加坡修建了一个海军基地,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还称新加坡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可惜的是,这个海军基地并没有任何战舰。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英国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直到日军出其不意地攻击新加坡。从一九四二年十二月日军占领新加坡,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投降,为日军侵占时期。新加坡由于华人人口密集,这里也是南洋华侨的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的华人,筹集了约合四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支持中国抗战。新加坡人民来到纪念碑前,悼念在抗战中死难的平民,经历了三年多的苦难,随着日本的投降,居住在新加坡的华人无不高兴。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超过三年期间约有二至五万名华人惨遭杀害(新加坡大屠杀)。战后,在多个地方相继发现被屠杀者的遗骸。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不忍让这些骸骨散弃在荒郊野岭,同年成立了善后委员会,负责探查、发掘和安葬等工作。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于一九六七年二月十五日落成揭幕,至此,每年二月十五日(沦陷日),这里都会举行悼念死难的平民。
一九四五年九月,英军回到了新加坡。???一九四六年三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一九四六年四月一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战后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拥有发言权。在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一九五三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新加坡举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