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抗清 > 第一百九十三章 将军不如做帝党

第一百九十三章 将军不如做帝党

    战争,拼的是双方的实力。
    这个实力包括一切可以动员的战争潜力。
    归根结底是人。
    明军没有实力。
    一没有人员补充;
    二没有地盘;
    三没有钱粮。
    整个根据地如今剩下的区域也就后世几个乡那么大,连兵带民就三四万人,要不是地形险恶早被清军荡平了。
    反观清廷则拥有除海岛以外的整個中国陆地。
    人口方面,顺治十七年满清户部令各省开展人口“普查”,统计出的人口数据是1920万余。
    也就是说现在清占区的人口总数不及后世一个沪市。
    继五胡之后,中国进入又一人口极度衰退期。
    这个数据是张长庚说的,非常可信。
    身为总督级别的高官,当然可以接触到人口数字这个封建王朝最高机密。
    当然,各地肯定有隐户,也有匿户、逃户。
    比如吴三桂控制下的云贵虽多是无人区,上报给清廷的人口仅数十万,实际不会低于百万。
    因为云贵存在大量土司控制区域,这些地方的人口是不可能被清廷统计去的。
    包括人口就剩几万的四川也是如此。
    大山深处,藏着不低于数十万的逃民。
    无法被统计的人口自然无法被利用。
    三年前满清户部统计的1920万余人口,就是清廷能够动用的所有人力。
    也就是清廷的战争潜力。
    人口较明末减少了十分之九,各种土地引发的矛盾自然也就没了。
    新的开始,没有战乱的话,自然就有盛世来临。
    以前是人多地少,现在是地多人少。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在国初都能有盛世或治世,原因便在这里。
    跟生产力没有关系,跟仁政更没有关系,纯粹就是人变少的原因。
    清军入关以后不断屠城,不断屠杀制造无人区,看着是想震慑明朝反抗军民,实际也是不想重蹈崇祯后路。
    就是不想背负明朝的包袱,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
    不想跟明朝一样到处农民起义,把人杀掉就成了唯一也是效率最高的办法。
    效果无疑很好。
    起码在大部分地区,清廷统治已经根深蒂固。
    民心也思安。
    百姓只想有口饭活下去,并不在乎有没有辫子。
    这就导致抗清事业注定走向灭亡。
    三四万人口对抗拥有近2000万人口,占了整个中国陆地的清廷,这局面任谁来都不好使。
    故而,王五只能选择利用黄龙山大捷打出的有利局面在鸡蛋上跳舞,以自身剃发降清为代价,保全最后的抗清火种。
    但是满清政权典型的殖民统治特色,却给了王五夹缝中求生存同时削弱其根本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把八旗,尤其是满八旗变成残废。
    京营八旗经黄龙山一战已经彻底废了,穆里玛这一仗损失的就是整个京营满八旗的战争潜力。
    十年以内,清廷根本没有能力再动员一支万人真满大军出来。
    原因无它,满洲八旗总人口本身就有限。
    连同各地驻防八旗算在内,满八旗的成丁人数这会大概就几万人。
    燕京的真满成丁数经黄龙山一战后,目前可能都没有一万人。
    年龄还小的真满子弟倒是不少,但需要时间让他们成长起来。
    因此,本就是青黄不接的满八旗经黄龙山一战,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这一点是得到历史证明的。
    吴三桂起兵后,蒙古的布尔尼乘机起兵攻打燕京,结果因为十年前的黄龙山一战导致京营八旗人丁凋零,压根无成丁可用。
    怎么拼凑,清廷都凑不出一支兵马来。
    没办法,康熙这才采纳图海建议,动员王公大臣家中的健奴从军,这才得到一支五万人的大军,从而缓减了清廷的“用兵荒”。
    所谓八旗家奴健勇者,即汉人包衣。
    这支由包衣组成的大军后来被图海带到西北平定王辅臣,又分了一支由康亲王杰书带领对付耿精忠,成为东西战场所谓八旗主力。
    所以,平定三藩的不管是绿营还是八旗兵,都是汉人。
    真满洲大兵,俱不堪用。
    图海已经死了,将来康熙是不是还会想到燕京城那几万健仆,王五不确定。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削弱满八旗的战争潜力,动摇满洲在八旗的核心地位,使得八旗这一军事组织变得松散。
    埋下八旗覆灭的祸根。
    正常情况,要达成这个目的,当然是逮到一个真满就杀掉一个真满。
    但王五却想到一个效率更高的方式。
    就是不必将真满全杀掉,把他们变成残疾就行。
    一个战死的八旗兵拿了抚恤即可,但一个伤残的八旗兵所需要的“资源”比死人要多得多。
    就拿竹山城中这一千多西安驻防八旗俘虏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