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抗清 > 第二百零六章 五爷的肝火

第二百零六章 五爷的肝火

    “殿下!”
    韩王的出现令众人连忙上前行礼。
    “孤与你们说过多次,孤虽是大明亲藩,然与诸位一样都是这山野间的亡命汉。论治军,孤不及二位;论谋略,孤也不及李帅、郝帅、袁帅;论胆色,此间山中任何一人都不弱于孤。如此,孤有什么值得你们行礼的,难道就因为孤姓朱?”
    韩王摇头上前将洪部院、潘监军一一扶起。
    当真是拗不过这二位。
    有时倒觉得同郝摇旗、袁宗第那帮粗人在一起,比同这两位大明朝的真正重臣在一起要舒服许多,也自在许多。
    起码不必搞那么多繁文俗礼,弄得大家都不自在。
    就眼下这形势,说是山大王好,还是草台班子好?
    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才能因时而进。
    老抱着过去的一套,除了自束手脚还能有什么作为。
    所以在听说监军潘应龙派人将屡立战功的王耀武带到燕子寨,韩王立时便担心潘应龙“自毁长城”,这才不顾个人安危赶来。
    潘公公起身时问了一句:“殿下是从主寨来的?”
    “听说你把耀武叫了过来,我能不过来看看?”
    韩王拍了拍自己的膝盖,苦笑一声道:“刚才下坡时走的急了险些摔下去。”
    王五忙朝韩王身上看去,发现竟是破了几处,且韩王脸上明显有擦伤,明显是摔了一跤。
    应是收到自己被监军“传讯”消息怕出意外着急赶来所致。
    心下不由一暖。
    这位韩王是识大体,知大局的,至少在战略眼光上看得比一般人要长远。
    当初韩王提出“正衣冠、复燕京者可为中国共主”,可以说是统一战缐的集大成者。
    纵是王五都无法比肩。
    单此一句,不仅能结束明末以来反清各家的矛盾,也能令清营内部的实力派们产生动摇。
    四川绿营那帮脑后长反骨的家伙为何肯借路助战,原因不就是他们也看到了韩王所提于日后的重要性么。
    明朝实质已经灭亡,于其抱着一具躯壳放弃最后的机会垂死挣扎,不如就地埋葬换取新生。
    王五提出的和谈只不过是在韩王宣言基础上实施的更加具体,也更具操作化的手段。
    本质上并没有偏离正衣冠、复燕京这一准则。
    无非是以拖待变。
    复汉人天下而非复明室天下,也是基于此法理。
    为何非要当众说自己是为复汉人天下而战,而非复明室天下而战,在于这两个说法涉及到“保国”还是“保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意君臣自谋,与天下百姓无关。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当参与其中。
    王五就是想劝说洪部院、潘监军以天下为重,暂时舍弃明室隐忍以待。
    否则一昧强调保国,那剃发乃至和谈一事,真就是叛徒行径,难以解释清楚。
    现在看来,韩王对于“权变”应是领悟,并支持的。
    这让王五心中松了口气,只要韩王这位大明亲藩能支持和谈,虎帅、郝帅、袁帅那边就没理由反对。
    毕竟,根本上来讲,三位老帅只是挂着明朝的牌子抗清,而非真的明臣。
    连明朝的代表韩王都同意议和,三位老帅有何理由反对?
    若弃了明朝牌子不用,那更当利用现在的有利局面暗中积蓄力量。
    只洪部院显然对明朝太过迂忠,见韩王竟说王五说的好,急得刚要开口却被韩王抬手止住,摇了摇头道:“先生先听我言。”
    说完视线朝正瞧着自己的王五看去,微微点头后重新看向洪育鳌,沉声道:“孤当日就说过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我朱家一姓之天下,此言先生应当不曾忘吧?”
    “殿下!”
    洪育鳌眉头微皱,韩王这般说辞是有大问题的,难道大明三百年江山真就要轻易拱手让人?
    事后他同潘公公商议过,二人一致意见是大明法统绝不能轻易相让,否则后患无穷。
    好在韩王并不肯监国,如此他所言只能代表韩藩态度,而不能代表明室,日后真若复国成功,可以此据理力争。
    韩王这边突然走到王五面前,问他可识得昆山顾亭林,又或读过此人的书。
    顾亭林便是明末大儒顾炎武。
    王五当然是识得的,不过没见过其人,只知其主张的思想一二。
    如亡国亡天下之分。
    但他并没有说自己识得顾炎武,也没有读过此人的书。
    因为他这具身体的原主人与顾炎武没有任何交结,甚至都不识几个字。
    “孤闻昆山顾亭林有言,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此言做何讲?耀武不妨说说看。”
    韩王似在问王五,但更似在问洪部院和潘监军。
    原是以为王五读书不多当说不出来,不想王五却道:“殿下,末将以为大明兴亡为臣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