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刚还追问道:“那岂不是说,发现的这东西很大概率是人造的?”
说人造不够准确,应该是智慧生命制造物体或天体,不过大家都听懂了。
小凌迟疑着,然后点了点头。
林刚嗯了一声,像是酝酿着说什么。
他唤出波塞冬,天文观测台的ai管家,要求广播权限。
波塞冬这几天算量被大量挪用于阵列系统集成工作,看上去呆板的多。
“已授权。”
林刚开始呼叫,整个天文台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老台长,快点过来,郑教授也一起,有情况,重大情况!立刻,马上!”
那边研究室里,周台长听到林刚这急切的语气,双手不由得抖了抖,把光屏上的建模数据都搞乱了。
思路也被打断了。
这兔崽子就该早点滚,自己为什么还会留他下来帮忙?居然指望他“改邪归正”,简直把自己坑惨了。
背后是正在纸张上写写画画算着什么的郑教授,她听了广播,面色一板,就想在广播里训斥林刚。
顿了顿,她想到了什么,反倒轻声劝说起来:“说不定真的又大事,还记得林刚上一回半夜吵醒你吗?”
周台长接过话茬:“我就是想起‘那道光’,才慌了一下,这胖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啊。”
郑教授面前,他也不必假装自己无所畏惧。
周台长皓首穷经几十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对那光背后展现出的令人震撼的科技水平,不免有悲观的猜想。
他有时觉得,郑教授的意志强过很多人,包括自己。
两人已快步走出研究室。
郑教授微笑道:“‘那道光’不会是恶意的。按我们的逻辑,它要是恶意,瓦解我们的文明,只需一瞬罢。”
“可那是按我们的逻辑啊,做不得准?”
“你无法真正的完全避开我们自己的逻辑去思考,这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管正确与否,事实如此。”
郑教授有些惆怅。
末了,还补充道:“正如我们不能把自己提起来一样。”
周台长感受到了这惆怅,宽慰对方:“可我们还能思考,还站在这里,这都是希望啊。”
郑教授不仅仅是忧心蓝星的未来,也为那无法触摸的神秘和高不可攀的科学而失望沮丧。
他们走到机房门口,里面已经闻讯赶来不少人了。
有科学家、工程师、战士,只要不是忙得走不开的,附近的都来了。
大家的感觉都很准,这次的发现真的比上次还大。
林胖子现在也不算胖了,每天坚持锻炼,宵夜吃得少,整个人已经瘦了足足两圈,看起来比以前干练许多。
郑教授回味着周台长安慰的话语,是啊,至少还能思考,而且我们终将更加智慧。
她看见了安静的小凌,小凌望着林刚的眼神充满了信任,也许,还有依赖吧。
老周说的不全对,至少我们眼里还有光,心中还有希望。
林刚把小凌的推测大声的告诉了后来的人。这不太符合保密要求,但是没人计较这个,如果推测为真,威胁才是真的迫在眉睫了。
郑教授坐在小凌让出来的椅子上,认真思考着,指导林刚调整了部分校验方程式,要首先排除掉硬件上机械、芯片故障可能的干扰,其次还有算法上是否严谨的问题。
周台长配合着官锐教授指挥太空作业人员紧急调整部分在建模块的参数和朝向。
这部分模块还没有彻底联入“猫眼”系统,此时只能靠人工进行调度。
一番紧张的忙碌,尽了最大的努力。以异常数据发现坐标为圆心,对直径一个天文单位的球状范围进行了广域扫描观测,同时,对半径三万公里的球状范围进就行了深度扫描。(一个天文单位是指蓝星到太阳的距离,8743万公里)
此前,林刚被小凌提醒着,就对异常坐标周边三千公里进行了细致的观测,并把原始数据发送给了652超算,结果应该很快就能出来了。
上次近距离体验“那道光”的经历,让大家更加沉得住气了,或站或坐,低声议论着。
第一次发现后不超过二十秒钟,林刚对周边三千公里的手动观测没有任何收获,说明该物体(天体)的转移位置的速度至少高于一百五十公里每小时。
半径三万公里的侦测已接近尾声,同样没有发现任何的踪迹。
这并不能算一个好消息,因为这可能只是未知物体速度太快,几分钟就飞出那片被覆盖扫描的区域。
最后唯有对一个天文单位的球状范围的广域扫描观测结果了。8000万公里,即便太空中真的存在什么东西,一次反馈就要好几分钟,原始数据都需要二十分钟。
还有的等。
机房里面只有空气系统低沉微小的声响。
偶尔郑教授还顺便指导小凌一些关键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