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满唐华彩 > 第217章 掩盖的真相

第217章 掩盖的真相

    说罢,杨玉环担心薛白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起身踱了几步,最后招过谢阿蛮到近前,小声道:“我问过高将军了,这案子牵扯得太大了,已经攀咬出了很多人……”
    ~~
    七月十五日。
    距七夕行刺的大案,已过了七日。
    薛白看着已经愈合的伤口,继续将它裹上,却得知杨国忠来看他了。
    杨国忠能来,想来无非是两个原因,若非薛白要升官了,就是他遇到麻烦了。
    <divss="contentadv">“阿兄事忙,今日如何得空来看我?”
    “自然是关心你的伤势,看,为兄带了上好的丹参,你最喜欢的礼物。”
    “让阿兄见笑了。”
    薛白目光看去,发现杨国忠面露难色,遂问道:“可是……案情牵扯太大了,阿兄把握不住了?”
    杨国忠确实是冲此事而来的,但没想到薛白这般直接,遂点了点头。
    他也不知从何说起,想了想,先说了两人一起审讯的刘化。
    “开元十三年,怀州连着大旱了三年,刘定高借助天灾,聚众造反,攻洛阳。刘化当年七岁,被人收养了,据查证,他养父还有一个儿子,很可能就是冒名进入羽林军的执戟郎‘李缩’,那他养父可能姓李。开元二十六年,应该是他养父死了,河东军中多了一个李缩,同年,刘化到了长安,先是在南曲为奴,后净身入宫,此时他二十岁,若说这场叛乱是这兄弟二人蓄谋策划的,本也说得过去。”
    问题就出在这里,杨国忠一开始就没想大事化小。
    到现在,他只好皱起了眉,叹道:“但,刘化、李缩能做到这一步,背后必然有幕后指使。”
    “为何?”薛白道:“叛乱策划得并不高明,应该说,非常不高明,不像是有厉害的幕后指使。”
    “不,两个草民做不到。”杨国忠道:“必然有幕后指使。”
    “阿兄怀疑谁?”
    “阿白觉得呢?”
    若让薛白猜,即使刘化背后有人帮忙,也只能是小官,不超过五品。因为五品以上有朝议资格,就会提醒刘化,那种小弩是刺杀不了圣人的。
    但按照杨国忠的思路猜……肯定是王鉷。
    因为攀咬不到李林甫,那就先攀咬王鉷。正好,王准也牵扯到了此案。
    “莫非是王鉷?”
    “对!阿白也这般觉得?”杨国忠当即激动起来,“我查来查去,觉得王鉷嫌疑最大。法海是王准举荐的,也一直在鸡坊为典引,怎可能与王准无关?必是王鉷!”
    “有证据吗?”
    “我本想找证据,结果一查之下,案子越查越大了。”杨国忠有些苦恼,“你也知道,我为圣人办事,不玩那些虚的,都是实实在在办案。”
    “是。”
    “根据达奚抚的招供,我们拿下了昭应县令李锡。”
    “我为谋昭应尉一职,托人与李锡打过交道,要紧吗?”
    “你这点小事。”杨国忠沉吟着,缓缓道:“李锡说了很多大逆不道的话,之后他捱不住刑罚,自认知道幕后指使是谁,但要面圣才肯说。”
    “圣人答应召见他了?”
    “是。”
    杨忠国担忧不已,如此一来,李锡要指证谁,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
    “臣,昭应县令李锡,拜见圣人。”
    与此同时,华清宫的大殿内,李锡一身囚服,拜倒在李隆基面前。
    “你既要亲口与朕招供,朕准了。”
    “臣遵旨。”
    李锡依旧跪在那,缓缓开口说起来。
    “臣身为昭应县令,参与修建华清宫,那些劳役,确实是臣从河南府征召来的,包括行刺陛下的二十余人。”
    “你为何这般做?”
    “因自大唐开国以来,关中、河南道,便是灾害频发之地。臣算过,至武德元年以来,一百三十年间,河南道共有旱灾三十九次,水灾二十三次,蝗灾十一次,几乎是每两三年就有州县遇灾……”
    “朕问你为何包庇妖贼。”
    “请陛下容臣回答。”李锡道:“正因灾害连年,朝廷设义仓,每有水旱,皆以义仓出给,无仓之处,就食它州,这些劳役便是从河南道前来关中就食。但圣人可知,为何河南府义仓不足以出给?”
    “你问朕?当朕不知是吗?”
    李隆基抬手一指,直接揭破李锡的借口。
    “天宝七载,天下储粮一千二百余万石,而洛阳含嘉仓储粮近六百万石,占天下粮仓之半数。岂可能无粮出给灾民?朕再问你,你为何包庇妖贼?”
    李锡伏拜在地,应道:“作乱的二十余人,臣确记得他们的名字,皆都是河南道的灾民,想到东都就食,但含嘉仓不放赈济粮,唯漕河沿岸掠其妻女,逼其为役,故而臣招募数百人……”
    “还敢狡辩?”李隆基不耐听这些,喝道:“你为迫害同僚,诬告达奚抚匿丧不报,有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