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周守藏史 > 第四十九章:《大禹赋》

第四十九章:《大禹赋》

    大祝,与大卜同位,之后还有大士,大史。
    这四个职位是殷商遗留,在大周后归为了诸侯内臣,地位在各国不等,主管先祖神灵,祭祀占卜之事,其次又多是扶持宗室,亦可协同六宫处理事件。
    而越王欲以下大夫位拜风允为大祝,倒是诚恳。
    但此时大卜在侧,而立大祝……
    这不是恶寒大卜吗。
    大卜眼中闪过轻蔑之色。
    风允心底也对越君的手段之幼稚有些觉得好笑。
    炼气士,岂会真的在意什么大卜大祝之位。
    至于风允。
    《周礼》规定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
    如此官职看似高尚,但却不适合风允。
    何况风允此时的出使之臣。
    使臣被策,此名声一传,风允以后在列国中有何诚信可言。
    这分明是想折断鸟羽,关入笼室,充当一吉祥之物。
    转瞬思下,这越君与大卜之间嫌隙,竟还不忘给他下套。
    “越君若派使节出使,使节转投他国,敢问君如何作想?”
    “再问,出使之臣,转投出使之国,岂不是心思摇摆,无诚无信之人?”
    “越君莫非善任此官?”
    越君羞恼。
    “不过是觉得大庭司徒呆在大庭小国是屈才,一时不忍司徒在小国受累罢了。”
    风允却反驳道:“小国虽小,但亦有信,越君莫以无信欺之。”
    越君不耐烦地摆手。
    这场宴席,也该结束了。
    但风允却一步步上前。
    越君的事情已筹划结束,但风允可不能让他得逞。
    而随着风允上前,他文气震荡,一口一句,如同天言一般震荡在众人心口。
    “夏之大地,河图为堤,鼎化九州,国泰民颐;然夏之前灾水祸域,尧舜承接亦然未济。”
    “舜令鲧治,盗娲之息壤,欲堵泛滥,却无功受诛;禹为鲧子,感天下之苦,不与发难,而接治水陆。”
    “于此之间,巡猎登山,度弱踏川,以身丈天下,成家却似亡。”
    文气化为篆文,在大殿中传荡,其声势浩大,似乎引起大鼎的震鸣。
    “帝知其德,以赐《河图》;禹佩渡四海山川、疏通要道,直至滩涂。
    后其划九州,归氏族,合民心,造水利,制赋税,铸九鼎,定国家……”
    篆文飞纵,飞入鼎中。
    大殿墙上的白狐雕塑,如同点睛,竟然有了生气。
    只听纷纷高声而吟——
    “帝禹……
    治洪水,平天灾,为顺天之德兮。
    划九州,丈天下,为顺地之德兮。
    归氏族,合民心,为顺人之德兮。
    造水利,制赋税,为顺规之德兮。
    铸九鼎,定国家,为顺矩之德兮。
    功德之伟,遂又颂大禹兮。”
    ……
    一声声的赞扬中,风允猛然撕裂袖口,扯下白帛一张。
    随即高抛于天。
    白狐飞跃,跳入帛中,一个个篆文接连涌现。
    其上题——《大禹赋》。
    赋,此时大周还未出现,前世风允有闻赤壁赋、阿房宫赋,明其赋为歌颂赞扬之诗歌,字句讲究对仗,押韵于尾,此时以所知大禹事迹,所作之赋却是为首例。
    不过仓促,风允也只能以慷慨之意填补韵味之美。
    随着这首赋出现,风允只觉文气震荡。
    瞬息间就跨入了文人二流之境!
    “赋?”周围一些士大夫通文者,倒是对这不同以往的诗歌诧异。
    欲问风允为何作之,又是如何作之。
    但其中大禹的赞美慷慨之情,又不由得让其肃穆起敬意,无敢言语。
    “呼…”
    一阵风吹,那天上的《大禹赋》飘落入鼎。
    风允随即道:“越国,不知可承袭了大禹之德!”
    声如洪钟。
    向殿外传去。
    而随着此声,一只巨大白狐从鼎中纵身跃出,随即又穿透大殿,在越伯宫上的云中不断攀越。
    风允的所念的《大禹赋》,也传荡在越国会稽城中。
    越人还以为是先祖显灵,赐福越国,纷纷向越伯宫叩拜。
    但随着风允一声发问,白狐崩塌。
    越国宫内一声鼎鸣之后。
    “嗡!”大地颤动,房屋倾斜,一瞬之间,整個越国都随着地震来袭而陷入了恐慌。
    “先祖息怒,先祖息怒!”
    越民大呼,哭天抢地,纷纷颤抖不起。
    而越伯宫内,随着地震来袭,大殿之上的白狐雕像纷纷崩裂,从墙壁上滑落,坠地粉碎。
    越君颤抖着手指,怒道:“大庭小儿,你竟敢坏我国运!”
    众士大夫一听,怒气冲天。
    可不等他们动手,那鼎中的《大禹赋》就飞入风允手中。
    随之,天上的白狐也落下,围绕在风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