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吴越王轻轻吐出这个名字,忽觉一阵寒意袭来,他顺手拿起一件外衣披在身上。在书房内慢慢踱着方步。徐铉为南唐旧臣,少有才名,其诗文与韩熙载并称“韩徐”,书法则与弟徐锴并称“二徐”。宋太祖时期,曾二度奉命出使大宋。有一次,时任大宋宰相的薛居正听闻南唐来使中有徐铉本人,竟吓得慌乱无策,不知该找何人应对徐铉。想那薛居正,从参政到宰相,历任十八年,一直被太祖皇帝器重,其本人也容貌伟岸,气质高雅,同僚对他敬畏有加。如今竟被徐铉的名字乱了阵脚。由此可见徐铉之才名绝非浪得虚名。太祖听了宰相薛居正的汇报,却不以为然。他沉吟片刻,对身边近侍说:“你替朕随便到大殿前找几个不识字的宫廷侍卫,名单即刻送入宫中,记住,一定要大字不识一个的。”不一会儿功夫,不识字侍卫的名单便送达太祖御桌前。太祖拿起名单,随意翻看,然后就指着其中一个名字说:“就这个人,让他迎接南唐来使!”迎接大名鼎鼎以善辩闻名的大才子徐铉,太祖皇帝竟派了一个目不识丁的侍卫,这让薛居正也纳闷儿了,可是既然圣意已决,就赶快安排侍卫换装打扮去迎接南唐使团。那个目不识丁的侍卫最初不知道安排的什么皇家秘密任务呢,临行前才被告知是要接洽徐铉。立时也蒙圈了,可事到临头了,也不好说什么,硬着头皮上吧。接到徐铉后,徐大才子果然是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可是文盲侍卫什么也听不懂啊,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是一味地说:“哦,这样啊,嗯”。相处几天下来,徐铉竟不知文盲侍卫的深浅,再也没有说话的兴致了,到了大宋汴京城,徐大才子竟是一句话都懒得说了,随后的谈判,以大宋使臣出尽风头并大获全胜而结束。以愚困智,另辟蹊径,不战而屈人之兵,太祖皇帝此举果然高明。徐铉第二次出使大宋,宋朝大将曹彬早已屯兵金陵,攻破金陵,只是时间问题。此时的徐铉恳求太祖缓兵罢战,并引经据典,慷慨激昂辩论说太祖皇帝师出无名。这次太祖皇帝疾言厉色说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徐铉惶恐而退。第二年,南唐归宋。徐铉被太祖封为散骑常侍。有一天,皇宫后花园有一头大象死了,饲养的人想把象胆取出来,但是太监与侍卫找遍了大象全身,也没找到象胆,恰逢徐铉路过,徐铉说:“象胆在左足。”大家按照徐铉的话去找,果然在大象的左足找到了象胆。太祖便问徐铉,你怎么知道象胆在左足上?徐铉回答:“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若说徐铉果然有才,太祖驾崩后,徐铉奉当今官家太宗之命校注《说文解字》。就是这么一个博学多才的南唐旧臣,在太平兴国三年的七月去探视旧主李煜。李煜对他叹息说:“当初我错杀了潘佑、李平,现在非常后悔呀!”徐铉把旧主的话原封不动禀告给了太宗皇帝,太宗闻知大怒,以为李煜终有复国之心,不久便赐李煜牵机药酒,李煜毒发身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太祖皇帝的传世名言言犹在耳。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那些所谓的能言善辩或巧舌如簧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诸国灭,四海定。如今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都已经暴亡,他—钱俶,作为朝堂上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的降王,到底该如何保全自身及宗族的身家性命?
“平安无事了!”“梆-梆梆!”打更声再次传来,已经三更天,等敲完五更,天就要亮了,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