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路仁传 > 第六十七章 龙舟会

第六十七章 龙舟会

    未初时辰,我们一行人出了门,跟着人群朝南门走去。
    庆河就在城外南面约三里处,宽三十多丈,是庆州的第一大河,养育了整个庆州和邻居岳州,因此也被两州人氏称为母亲河。
    庆河虽然在庆州城这边走势平缓,没有高低差很大的地段,但一年中大多时候都是河流湍急,难以渡河。
    只在端午节前后,以及十月中旬左右才会变得安静,因此历来就被理所当然地作为了端午龙舟会的最佳场所。
    我听着卫青漪,姜如和张长乐的介绍,心中大概对庆河有了一定的想象。
    他们还说,待会我们先在岸上观赏赛龙舟,而且是我们庆州城与河对面的隆城比试。
    比赛结束后,双方会在河上交谈结交,两岸百姓也可以趁此机会乘船相游,算是两座城之间的一大盛事了。
    五月的太阳稍烈,同时浩浩荡荡的人群浪涌奔腾,虽然只有三里之隔,但走完下来,还是有些热的。
    好在伯母卫青漪她们早有准备,从女佣手中拿过蒲扇分发给众人。
    晃动着扇子,热风洗面,好在是解了一时的燥热。
    我看见河边搭了个高台,上面坐着五位头戴墨帽,身穿官服的大人,还有十多位腰间别着利器的侍卫严阵以待。
    有百姓主动去台前行礼,他们都是微笑着挥挥手,没有丝毫官威。
    目光所及,已经有只龙舟下了水,船头是栩栩如生,涂了红漆的龙头,后方就是一架面鼓,船身细窄如柳叶,长有七丈多。
    上面坐好了三十名男子,皆头裹白巾,挂着件无袖红薄衣,白色下裤,神色兴奋,正朝河的对面喊着什么。
    我循声望向远处,依稀可见一条绿油油的长舟与这边的红色龙舟遥相对应,想来就是河对面隆城的船舟了。
    而在两只龙舟后面不远处的河中央,还浮着一只小木船,上面只站着一人,手里拿着短笛。
    李叔走到我旁边,指着那人说:“那是下令开赛的人,等下只待他吹笛,发出声音,就意味着比试正式开始。”
    “小路口渴吗,伯母这有水。”卫清漪轻轻扇着风,低头向我问道。
    我不好拒绝,接过水囊,道谢:“谢谢伯母。”
    喝下,我递给张长乐,后者接过也是大喝了一口,又转给左安宁。
    说来也真是让人奇怪,他等我们都吃完了饭,才从张长乐师父的小院子里出来。
    整个人看上去神清气爽,精神抖擞,而且还不饿,直接就跟着我们来了庆河。
    路上张长乐还询问他这一天半都和师父在做什么。
    左安宁也不明说,只是笑笑,含糊其词地说了“只是论道切磋”之类的话。
    姜如虽然是打着伞,出汗还是有些多,拿着手帕在擦汗。
    我便主动舞着蒲扇,她笑着摸摸我的头,“小路真乖。”
    “你姜姨啊,是林朝人,那边四季如春,一年里都没有这么炎热,虽然来了这么久,但总是有一热就出汗多的毛病。”
    伯母卫清漪解释着,也在旁边给姜如挥着扇子,语气颇有些无奈和心疼。
    她却是习惯地笑着,拉着我的手,说:“没事的,老毛病了,而且又不严重。再说了,现在还有这么懂事的小路,我呀,倒宁愿多出些汗呢。”
    我和卫青漪都被说笑了,后者却又收起笑脸瞪了几步外的张长乐一眼,没好气地说:“你看看小路,再看看你,也不知道照顾下姜姨和我。赶紧过来,听你爹讲事。”
    莫名被说教,张长乐神情甚是无奈,只得走近来,我们一齐听张黎介绍那河边高台上的大人。
    “那中间的是庆州城的孔知府,其左边是赵通判,左二为林经历,在孔知府右边的则是岳同知,最右的是白知事。说来也是有缘,这五位大人曾经都受教于云先生,虽不是同窗,但也有共师之情。”
    我默默地听着,虽不懂那什么“知府”,“通判”一类的官名是什么意思,但只要明白台上的是当官的,还是大官就够了。
    “我说老路,你来这里也有近十年了,还是第一次见知府大人他们吧?”李叔和父亲聊着天,等着龙舟开赛。
    父亲点点头,看着眼前的长河,思绪却不知飘到了何处,喃声道:“是啊,十年了,还没有好好逛一逛庆州城附近。”
    等了小半炷香的时间,周遭已经来了乌泱泱的大波人,沿着河岸列成了长长的队伍,都在期待着龙舟赛会。
    终于,高台上的五位大人站起身来,面朝庆河。
    “肃静!!”
    台上的侍卫大吼一声,当真是如雷贯耳,顿时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微微转身看向台上边。
    我们一行人站得比较远,我看不太清孔知府的神色,只能闻其声。
    “今日,端午佳节,烈阳照下。我朝历经百年风雨,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在此,我们举行龙舟会,追念太祖平乱,武定南都,开创南朝……太宗勤政,立贞武盛世……”
    “现在,本知府宣布,太康十年五月初二,端午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