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512章:立储?祥瑞之石,天然还是人工

第0512章:立储?祥瑞之石,天然还是人工

,也明白了过来。
    整个大宋。
    可传位者,只有赵祯。
    而一子,自然是当下的大皇子赵暽。
    传位一子,即立大皇子赵暽为储君。
    “此字来自何处?是谁人所写?”苏良问道。
    这四个字,意义重大。
    除了赵祯敢言,群臣上奏敢言,私下讨论,乱写乱画乃是犯忌讳的。
    范镇道:“相州城南十里外的一处山林中,一名农户发现一块丈高大石,石上满是青苔,青苔里面,勾画着这四个字,似乎是天然形成。”
    “相州知州路文远汇禀中书,并将此石运往了汴京城,预计三日后,便可抵达汴京城。”
    地方如遇到祥瑞,第一时间就要将其送到汴京城。
    “此拓片从中书传出后,官员们纷纷呈递奏疏,请求官家立储,我们要不要跟上?”
    苏良看向拓片。
    “大皇子乃嫡长子,成为储君乃是早晚的事情,与有没有祥瑞无关。”
    “我建议再等一等,看一看那块大石头再说,不可妄言!”
    苏良作为御史台的台长,上奏向来都是讲究事实,从不主张风闻奏事。
    朝堂官员们如此积极,自然都是想要图一个从龙之功。
    并且如此多的官员上奏,谁若不上奏,倒显得对大皇子有意见。
    但苏良不在乎这个。
    朝堂官员议论纷纷,自然也就传到了汴京城的街头巷尾。
    “此乃天命所归,咱们大宋的储君本就应是大皇子,谁都抢不走!”
    “请立大皇子为皇太子,理所当然,此乃我大宋的大喜事啊!”
    “大皇子为储君,我大宋的江山就更加稳固了,也是时候立储了!”
    ……
    垂拱殿内。
    赵祯的御桌前,摆放着一摞摞请立太子的奏疏。
    除了御史台众官员和知开封府包拯,其他人都写了请立储君的奏疏。
    当下的御史台向来如此。
    百官都上奏的事情,他们基本都不会上奏。
    至于包拯,向来都有自己的主意。
    往昔。
    若御案上堆积如此多的奏疏,赵祯定然很生气,但今日却相当开心。
    与太祖太宗相比,他算得上“老来得子”。
    虽然生有两子,但依照祖训,大皇子赵暽乃是嫡长子,且品行德才都不错,立其为皇太子没有任何意外。
    赵祯想了想,朝着一旁的首相文彦博和次相富弼道:“文相、副相,朕欲将此祥瑞之石放置在大庆殿,与百官同观,待观摩之后,便正式下诏立储,然后大赦天下,你们觉得如何?”
    “臣以为此举甚好。”文彦博和富弼同时拱手。
    大宋君臣最喜“天命所归”之说法。
    有祥石衬托,会将立储之事变成一件流传后世的美谈。
    文彦博和富弼都是长呼一口气。
    待立了太子,赵祯再想着去外巡或御驾亲征,他们绝对不会再劝谏。
    ……
    三日后,清晨。
    相州知州路文远带着一个车队来到了汴京城外。
    车队中央放着一块用红布包裹的大石。
    正是那份祥瑞之石。
    路文远一行至汴京西水门后,将祥瑞之石放到了大船上,走汴河,过金梁桥,一路向东。
    石在水上,有祥瑞之意。
    并且运送此类大石,水运更顺畅。
    随后,船行至州桥而止,又改马车运送祥瑞之石,直到入宣德门,进大庆殿。
    这一趟路,从清晨走到了近午时。
    而此刻,苏良等文武百官已经在大庆殿内等候了。
    ……
    片刻后,大庆殿内。
    一块大石立于大殿中央,上面盖着一块红布,文武百官立于两侧,眼神都放在了大石上。
    相州知州路文远,站在大石的一边,拱手道:“官家,此瑞石乃相州一农户发现,他觉得是字,便汇禀了官府,我等发现此四字不一般后,便立即汇报给了朝廷,并将此石运送至京。”
    赵祯点了点头,高声道:“揭开红布!”
    当即,路文远扯动红布。
    “哗啦!”
    巨石完全显露在众人面前。
    赵祯面带好奇,从龙椅上走下来。
    这一刻。
    整个大庆殿都弥漫着一抹潮湿的青苔味道。
    赵祯看向大石上方,正是那四个大字:傳位一子。
    虽字体潦草,但是越看越像。
    字体的痕迹有风化的痕迹,显然是生成许久了。
    赵祯面带兴奋,看了片刻后,道:“确实是传位一子,此乃天命所归啊!”
    “众卿,你们都来瞧一瞧!”赵祯招手道。
    当即。
    以文彦博和富弼为首的相公们率先走过来,观摩起来。
    之后。
    苏良、包拯等人也大步走了过去。
    苏良走到大石前,望着这四个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