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 第26章 十三粒粮食

第26章 十三粒粮食

    第26章十三粒粮食
    奏报自然是要写的。
    而且按照杨宪估计,在接到奏报后,朝廷方面也将很快派出巡查御史前来核验成果。
    衙署书房里,点着宁神的焚香,淡淡的香气沁人心脾,让人闻之感觉十分舒服。
    杨宪手里拿着一支透着古香古味的毛笔,这支毛笔还是他的前身在翰林时,刘伯温所赠。
    书桌上铺着一张张裁剪得约莫四个手掌大小的宣纸。
    杨宪正动笔认真写着字。
    不要误会,他并非是在写扬州大丰收的奏报,这种工作上的琐事丢给鲁明义就成,自己只要负责最后的审核即可。
    微风透过窗户吹得一张张宣纸翻飞,发出哗啦啦的响声。
    也让人看清楚了其中第一页上的文字。
    “红楼梦!”
    第三个新手宝箱非常倒霉,开出来的竟然是一本现代人民文学社出版的红楼梦!
    本着不能浪费的原则,反正近些日子闲来无事,杨宪便开始准备将其誊录下来。
    不得不说,杨宪不愧是翰林出身,一手小楷写的十分漂亮。
    这种已经融入肌肉的记忆,也跟着继承了下来。
    谁想秦钟趁黑无人,来寻智能。刚至后面房中,只见智能独在房中洗茶碗,秦钟跑来便搂着亲嘴。智能急得跺脚说:“这算什么呢!再这么,我就叫唤了。”秦钟求道:“好人,我已急死了。你今儿再不依,我就死在这里。”
    杨宪笔下“写”的正是红楼梦第十五回,秦可卿的弟弟在水月庵与尼姑智能儿偷情,而后被贾宝玉抓个正着,智能儿羞得趁着夜色逃走,而贾宝玉则是留下来和秦钟算了一夜不可描述之帐。
    虽然杨宪前世只在学生时代,浅浅读过一遍红楼,可对于这段剧情却是记忆犹新。
    另一边。
    京城。
    朱慡在回京后,一刻不敢停歇,立即是悄悄进宫。
    将扬州之行的所见所闻,全部告知朱元璋和朱标。
    沥青路毕竟没有亲眼所见,朱元璋他们只是听朱慡转述,感受到的震撼还不那么大。
    可亩产1500斤的水稻,着实将他们震惊了。
    要知道几个月前,他们讨论的还是,杨宪口中的新稻种的亩产产量是否真的能够做到翻翻。
    雪花盐一事之后,对于杨宪,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已经达成了共识,只要今年扬州能够正常秋收,产量哪怕只是增长一点,他们也会找个由头,不会治杨宪的罪,同时也能顺便堵住众大臣的悠悠之口。
    可哪曾想到,杨宪直接给他们来了一个王炸。
    我的乖乖,亩产产量整整翻了五倍!
    没能比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更加明白其中代表的意义。
    听着儿子朱慡的汇报,朱元璋竟然有些走神,脑海里莫名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当时村东头有一户最穷的农家,家主叫做朱五四。
    古时候,人再穷也要生孩子。
    因为孩子就是劳动力,十岁出头的便已经能下地干活了,再小一点的,打打猪草喂喂家畜,也能为家庭减轻不少负担。
    这朱五四也一样,一连气连男带女就直接生了八个,名字从重一到重八。
    奈何元朝末年,连年饥荒,八个孩子直接饿死了六个。
    又赶上元廷横征暴敛,朱五四直接给当地收税的官吏给逼得上吊自杀,他的妻子也紧随而去。
    <divclass="contentadv">留给朱重八和他二哥只有十三颗稻种!
    这些稻种曾经是他们一家子的希望。
    直到今天朱元璋都忘不了,当时他二哥和他讲的话。
    “这是咱家最后剩的一点稻种了,八弟,你把它做粥喝了吧。”
    十三颗米粒,只有十三颗啊。
    只有朱元璋自个儿明白,那年月,要是他们家能吃上一口饱饭,他也断然不会造反。
    正是这十三颗米粒,让朱元璋一步一步最后走到了今天。
    因此建国之后,他就把安农、兴农、养农放在开国后的第一要务。
    朱元璋不想在他的大明朝,再见到一个自己诞生。
    “好,好,杨宪干的好啊!”朱元璋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成为上位者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在人前流露出这样激动的神情了,即便是在他的儿子们面前。
    朱标则是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他想到了当日在扬州时,与杨宪讨论的有关开中法的各种弊端。
    这个新稻种如果产量真能达到五倍的话,可以直接在边地种田,日后产出的粮食将完全够边军自给自足。
    那么他一直担心的开中法便可以随之废止。
    一想到这,他双眼便是放光。
    朱元璋对朱慡这一次的表现非常满意,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忽然又想到了什么,开口问道:“月悯人呢,这次扬州之行,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