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喝些茶吧。”
魏忠贤捧着茶盏,对伏案忙碌的朱由校低首道。
“什么时辰了?”
朱由校放下御笔,轻揉发胀的太阳穴。
“免礼吧。”
朱由校喝了口茶,看着御案上所摆,向魏忠贤询问道。
“去落实此事吧。”
骆养性忙作揖应道。
骆养性再拜道,可心里却生出波澜,好端端的为何要找西洋传教士?
“下去吧。”
“在这份名单的最后,是一批西洋传教士。”
朱由校拿起一封名单,“卿家从锦衣卫前所调派些人手,奉密谕离京,将朕所列名单上的人,悉数传召至京城来。”
不管是在任何时期下,权力都是逐级递减的,即便他是大明天子,掌握着至尊权力,但想要越级做事,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魏忠贤将茶盏放到御案,踱步走上前,小心的替朱由校轻揉肩膀。
宋应星、焦勖、孙元化、王徵、徐霞客……
看着魏忠贤离去的背影,朱由校神情有些凝重,这几日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想要做成些事情,必须要有人才行。
“喏。”
“奴婢明白。”
大明传承到现在,其实各种矛盾已经很尖锐,堵不如疏,想要延续明祚传承,就必须要解决核心问题。
“叫骆养性进来。”
这就需要有大批人才,能参与到朱由校的谋改中,一边博弈对抗,一边维新变法,唯有这样方能破局。
朱由校继续说道:“卿家南下江南时,可派人去杭州、壕镜等地,将他们聚拢起来,秘密赶赴京城。”
“禀皇爷,都拟好了。”
甚至时下的大明,恐怕有不少地方,都不知国朝又换新君了,毕竟大明幅员辽阔,靠落后的驿传体系,想实现信息更迭是不现实的。
朱由校将名单递给魏忠贤,魏忠贤躬身接过,随后朝骆养性走去。
针对时下困境重重的局势,朱由校必须着手破局,且这个破局,不止局限于朝堂,更涉及到其他领域。
朱由校放下茶盏,“凡是涉及内廷的规谏奏疏,不必呈到御前。”
骆养性拿的那份名单,是当前大明在火器、天文、地理、农业、机械等领域,有着相应建树,却没有得到重用的人才。
朱由校可不想看这些规谏奏疏。
过得真快。
朱由校越是这样说,骆养性越是好奇,天子要传召的这些人,到底都是什么来历,竟然天子这般重视。
“禀皇爷,通政司堆积不少奏疏,司礼监已派人收取。”魏忠贤低首道:“其中有不少奏疏,是规谏……”
魏忠贤忙低首道。
“留中。”
一八五.二四八.一八五.三五
“臣骆养性,拜见陛下。”
野蛮掠夺加无耻剽窃,使得他们逐步通过大航海崛起。
彻底清扫和掌控内廷,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倘若内廷漏成筛子,什么事情外朝都能获悉,那他还有秘密可言?
为了将内廷清扫干净,紫禁城连续多日进行宫禁,朱由校不用多想,就知外朝必然人心浮动。
朱由校想过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颁布的政令绕开外朝有司,离开京城派发地方,究竟有多少会真心遵循?
或许有,但很少。
做大明的皇帝不易,每天有批阅不完的奏疏,解决不完的军政,可就是这样,每当遇到事情时,就会有很多规谏奏疏涌来,翻来覆去的围绕某些核心论点,指明天子的过失,希望天子能够采纳改正。
朱由校聚拢西洋传教士,就是想通过现有的西学体系,来有效拓宽东学体系,当然朱由校也清楚,该时期下的大明,在不少领域依旧保持领先,但是重儒的思潮,使得不少人才没有发挥才华的地方。
相较于骆养性负责的事宜,司礼监拟的那些中旨,针对的群体就更具针对性,像商丘知县孙传庭、洛阳知县陈奇瑜、南京兵部主事梁廷栋、历城县令吴阿衡等一批人才,朱由校要召进京来。
朱由校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开启一场思潮大解放,让大明可以实现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今后踏足大航海夯基础!
朱由校端起茶盏,眉头微皱,没有做多少事情,时间就悄然流逝了。
“对待这批人才,要给予绝对的礼遇。”
骆养性忍着惊疑,忙作揖应道。
朱由校收敛心神,看着走进的骆养性。
“臣遵旨。”
魏忠贤作揖行礼道。
朱由校收敛心神,看向魏忠贤说道。
朱由校看向骆养性,语气严肃道:“要是敢叫朕知晓,期间有谁敢做什么,那就休怪朕不客气!”
想要有效干预和插手朝政,将党争有效压下去,朱由校必须要有人能用,朱由校是奉诏即皇帝位不假,但在朝堂,在地方,都没有属于他的帝党班底,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