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盛唐挽歌 > 第583章 建国大业之蓄势待发

第583章 建国大业之蓄势待发

该怎么办才好?”
    “什么也不做,该操心的是颜相公。”
    李瑀笑眯眯的说道。
    李琳先是一愣,随即转念一想,又觉得确实如此。
    不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是不会赌上身家性命的。
    “说的也是啊。”
    李琳轻叹一声,李白带来的总算还是个好消息。
    谁知道李瑀接着建议道:“兄长,长安粮价,在漕运打通之后,一定会降。不如现在,高价卖粮。既可以博名声,又可以赚财帛,还可以去陈粮,岂不是一举三得?”
    听到这话,李琳总算是回过味来了。
    朝廷出兵洛阳,大概率要成行,因为现在长安缺粮缺得太厉害了。再这样下去,哪怕世家宗室都不反,长安百姓都要反了。
    既然可以出兵,又有汴州那边的兵马配合,至少打通漕运通道应该是不难的。
    漕运通了,两淮与江南的粮秣就可以进入长安了,那么长安城的粮价自然会跌。
    这个时间节点,大概会在明年春季冰雪消融的时候。
    所以从现在开始到明年春天,会是长安粮价的高位期,正是抛售陈粮的大好时机啊!
    “卖,一定要卖,甚至要趁早卖!
    得知朝廷要出兵,一定会有其他人也跟风卖粮的!”
    李琳一脸激动说道。
    当统治阶层上下一心想要某件事做成的时候,几乎可以确定,官府一定会花费大力气去办。
    打通运河,是对全长安,乃至整个关中都有利的事情。只看是谁得利更多罢了。
    朝廷一定会推进下去的。
    李琳与李瑀决定利用政策还未颁布的时机,提前动手捞一笔。
    ……
    汴州府衙书房里,刘晏面无表情,将一迭书稿交给方重勇。这是宣武镇六州刺史,送过来的关于本州田亩的初步统计,刘晏再将其整理后的账目。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触目惊心。
    这里的数据只有宣武镇治下六州的,至于原本是归天平军管辖的三个州以及东面靠海的登州和青州,因为本地官府还未完全掌控,所以统计数据暂时没有送过来。
    其中自耕农所占有的土地,居然已经不到一成。
    当然了,那种占地面积特别大的超级豪强地主也很少,他们所占有的土地,也是连一成都不到。
    什么动辄仆从数万之类的大地主,那都是江湖传说,至少在河南是没有的。
    其他的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则很多。
    这些人几乎占到了八成,妥妥的主流,其中自家田里,有几十个佃农在耕作的情况比比皆是。当然了,这些都只是粗略统计。
    这种情况很有些出乎方重勇的预料,关中的大地主估计会有一些,河南这边倒是不太多。
    不过仔细想想倒也正常,因为大唐一直在执行“非关中非边疆地区去军事化”的策略,关中以外的超级大地主,都是被严打的对象。
    这种大地主大豪强,很容易振臂一呼就拉起一支队伍。他们的存在,实在是让关中豪强起家的大唐睡不安稳。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官衙所属的公廨田,已经沦落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以前租庸调还在运转的时候,河南各州是怎么把税收上来的?”
    方重勇一脸疑惑问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这个土地分配局面,还有国有土地被“归零”的现象,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下官以为,只要有运河,便可以收商税来补田租,应付差事不难。
    交通不便的区域就难说了。”
    刘晏笑道。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当年他在夏县当县令的时候,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在当地几乎没有收什么土地税。
    这个办法刘晏能用,其他官僚自然也能用。
    当初连郑叔清都用过呢!夔州本地直接把商税当土地税在“平替”。
    “明年的两税,刘判官打算怎么收?情况不容乐观啊。”
    方重勇轻叹一声问道,将手中的账册放到一旁。
    李璘登基,等同于“开国”了。正好利用这个窗口期,可以强力调整一下土地政策。
    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各州应该保有部分土地归公。
    没有公廨田,就没有义仓。
    没有义仓,官府就无法控制粮价。
    这一点是不能让步的。
    其他的可以徐徐图之。”
    刘晏对方重勇小声提议道。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官府的田收回来,然后请佃户来种田,这样也是一种变相的“均田”了。有利于安置缺少耕地的农业人口。
    更重要的是,这一步改革,可以名正言顺的,对不听话的地主豪强们动手!
    官府要公田,你家田那么多却不肯均一点出来,那只好说句抱歉咯。
    不支持官府的都是刁民,既然是刁民,管你有多少土地,都是严打的对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