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晃悠悠的大巴车,慢慢离开六中所在的高柳镇,沿着济青公路向南方开去。
车载电视里放着刘德化的冰雨。
窗外的风景陌生又熟悉,一些早就忘却的记忆,重新从心底翻腾起来。
再次看到那条直通村头的道路,徐良连忙道。
“师傅,前面路口停车。”
因为之前陆续有人下车的关系,车里的人已经不多。
这边车刚停稳,徐良便迫不及待的跳了下来。
“没记错的话,应该放在这里。”
大多数五十米长,八九米宽。
这里面放着他从小到大赚来的钱。
从夫妻合作的手工家庭作坊,变成了初步机械化的小型农场。
“嗯,你们呢?”
徐良大概率猜到了她的目的,不过没去戳破。
虽然这么说,徐梦还是从哥哥宽厚的背上跳了下来。
现在的大棚都是第一代。
徐良笑了笑,跟了上去。
“那你怎么没上晚自习?”
一刻钟后。
记得大学毕业在省城买房的时候砸烂,里面的钱已经累积到了近六千块。
单是投资就高达百万。
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被高大的,水泥和砖瓦盖成的新房取代。
说着,徐梦蹦蹦跳跳的朝堂屋走去。
“去买点棍子,一会回来。”
不管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妹妹都是他最亲密的家人。
拿起来很顺利打开了把门的五星锁。
自己闺女跟她处的跟亲姐妹一样,让他这当爹的都羡慕。
迎面便是一幅伟人画像。
两侧先是一段麦田,然后出现了排列整齐的大棚。
叮铃铃…!
自行车铃的声音传来。
一百米长,已经是了不得。
现在肯定没有那么多。
“嘻嘻,老哥你真笨。”
“哥,去哪?”
微微吸了口气,带着近乡情怯的复杂心情,试着推了推院门。
吱呀。
找到还在看电视的妹妹。
仿佛七天来的一切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而非真实的存在。
两扇黑色的木门,夯土垒砌的门楼。
左边是鸡笼子和旱厕。
电视旁边是今年安得电话座机。
“但应该过千了。”
三年后,六百八十三分进入北大。
“五百九十六块四毛七,少了点。”
慢慢的审视一番后,来到了自己房间。
绕出门楼,一个百平左右的院子出现在眼前。
徐梦,他唯一的亲妹妹,比他小了两岁。
停车下来,看到站在院子里的徐良,小姑娘满脸兴奋。
不出意外,明年会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一中创新班。
左边角落里放着一台三年前买的21英寸三洋彩电,彻底结束了家里没有电视的历史。
沉甸甸的分量让他莫名的期待。
伴随着刺耳的摩擦声,院门打开。
“好了,死沉死沉的快下来。”
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四五年后就会彻底淘汰。
入目的是一栋栋陈旧而低矮的老屋。
这些钱不能全拿来进货,还要留下一部分找零。
镌刻了自己所有童年美好的老屋,曾经只留在记忆里,如今再次见到,高兴之余心头也不禁升起一股虚幻感。
正对面,夯土垒砌的影壁上贴着掉色且半残的‘福’字。
客厅左右两侧都有厢房。
压岁钱,打暑假工赚来的钱,平时省下来生活费等等。
一八五.二四八.一八五.三五
“哥,你回来了?”
左边是爸妈的住处,右边是妹妹的闺房。
哗啦,一条铁链映入眼帘,尽头是把门的铁将军。
“哥,你转过去。”
走到第三条街,往左一拐,第二个门口便是自己家。
自己的宝贝妹妹,是个不婚主义者。
上辈子自己重生前都没结婚。
“哥,你放寒假了?”
原本趴在门楼角落里假寐的母鸡们‘愤怒’的瞪了他一眼后,咯咯着离开了。
很快,一个穿着校服,白色胶鞋,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到了门口。
徐良背着妹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蔬菜大棚的快速发展,也映衬了华夏二十年的经济辉煌。
这年代停电是常态,也是初中生门最期盼的事情。
现在谁都想不到十年后,大棚已经变成三百米长;二十年后,五百米长,宽度十几米;一个大棚就占地十几亩。
听到声音临近,徐良转过头。
“伱才死沉呢,人家才不到一百斤。”
依言转过身。
快速停好车的徐梦跑过来。
一辆刚买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