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脑瓜子就聪明灵活的徐丰铭,对自个大哥很有信心。
就像前天晚上,当他得知大哥让妹妹叫了报社的人,立马就明白了大哥的用意。
毕竟他从小跟在大哥徐庆身边长大,大哥的想法,多多少少是能揣摩出一些的。
徐庆听见妹妹和三弟的交谈,笑着端起冯婶熬的米汤,趁着热乎,喝了两口。
其实他心里这两天很是高兴。
尽管说起来摩托车眼下是骑不上了,但粮站昨天跟今天的生意,异常红火。
光昨天卖出去的粮食,没一分本钱的那一半,就几乎可以说为他赚回了一辆摩托车。
再加上今天销售出去的一万七千多斤粮食,其中又还有一半是他使用能力分出来的,可谓是又能赚下一辆摩托车。
而之后的几天,粮站生意必定还要再继续红火。
如此一来,他摩托车被菜市场的李老四抽走一事,非但没让他心中有一丝沮丧,反而多了不少喜悦。
正所谓福祸相惜,福有可能是祸事,但祸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而徐庆因势利导,扭转乾坤。
使粮站名利双收,得到的比起失去的可还要多。
甭管怎么说,粮站赚到更多的钱,又让名声在四九城内更上一层。
让全城的人,无形之中,都加深了对粮站的印象。
这种看不见的收获,事实上更让他的粮站,从城里今年开设的个人粮站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不管怎么说,其他的那些个人粮站,可还没听说哪个敢拿跟摩托车一样贵重的东西,当头奖搞活动。
当然,有人已经仿照着他,想方设法地拉拢生意。
但徐庆用七百五十块的摩托车做头奖,在这刚改开,且物资供应还紧张的年月,已算是触到了天花板。
其余的那些个人粮站老板,只有望而兴叹的份儿。
倒是国营商店和供销社,乃至百货大楼等国家设立的单位,售卖粮食,能拿出摩托车作为搞活动的噱头。
但问题是,一来,那些公家单位,除了售卖粮食,还有别的东西。
二来,粮食售卖,对他们来说从不缺客户。
完全不用担心个人粮站的冲击。
即便是随着去年和今年,四九城内,个人粮站开了不少。
可是,公家单位,什么时候为效益发愁过?
营业员是上班挣钱的,卖多卖少,与自身关系不大。
就算是赔本卖,一分钱不挣,那也有国家兜底。
至于拿摩托车来搞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了。
更何况,在改开之前,全城人想要买粮食,除了去国家设立的各种地方去买,再几乎就没别的正规渠道了。
炉子内的烧红煤球,把屋里烤的暖烘烘的,坐在上面的烧水壶,冒出白色蒸汽。
徐庆坐在热炕上吃着饭,见冯婶放下筷子,走向炉边,就没让儿子去,朝刘爱倩道:
“爱国一天没给家里来信儿吗?”
刘爱倩摇头道:“爱国下午三点多打了通电话回来,说明天跟后天还要在外地学习,他跟其他几个分厂的厂长,大后天才能回来。”
徐庆闻言,点了点头,又看向身边的三弟道:
“丰铭,秀娟爸妈不是今儿来了咱大院,他们啥时候走的?”
徐丰铭呲溜地喝了口米汤,忙道:
“下午六点多。”
“没留在咱家吃饭?”徐庆问道。
徐丰铭正欲说话,唐秀娟抢着道:“大哥,是这样的,我爸妈今晚上要上老莫那边,与两个昨儿才回国的华侨聚餐。”
徐庆听见三弟媳妇秀娟这么说,就没再问,侧身看向妹妹晓雅道:
“建军啥时候从外地回来?”
他知道妹夫出差的事情,前天就听妹妹说了。
徐晓雅捏着筷子,思索着道:“明儿下午吧,走之前他说得三四天才能回来。”
徐庆点点头,抬手将一旁虎视眈眈,想叼包子的狸猫小灰驱赶走,继续吃饭。
爷爷奶奶前几天回了村,二弟爱国和妹夫建军又出差。
今晚上人不齐,不过,日子可不就这样。
每周都一大家子人都在,谈何容易。
爱国和丰铭都成家的人,晓雅也出嫁,各自都有自个工作。
哪可能再跟六几年那时候一样,兄妹四人天天在一块。
吃罢晚饭是晚上九点半左右,徐庆和丰铭送着妹妹晓雅,出了大院。
爱国不在,徐晓雅显得有点不是很高兴。
她可一周才能回来一趟,没见着自个二哥,心里自是闷闷不乐。
穿过漆黑的胡同,徐庆捏着手电和丰铭送晓雅到了胡同口。
徐晓雅推着自行车,驻足道:
“大哥,您跟我三哥回去吧,过几天我二哥回来,您让我嫂子告诉我一声。”
徐庆笑着嗯了一声,抬手帮妹妹把让风吹乱的秀发理了理,道:
“回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