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 第67章 建制

第67章 建制

    第67章 建制
    永和元年,十一月初五。
    明军正式发兵五万,分南北二路。
    北路军以杨恭为主帅,郑定瑞为副帅,携本部明军一万,清军降兵整编的正兵两万。
    又征发民夫两万,给饱饭吃,用以押运粮草辎重。总计出动五万人,对外则号称十万大军北伐福州。
    南路军则由陈福寿四将统帅,并乘坐水师战船渡海南下海澄县,与徐进部会合,图谋漳州府。
    至于朱怡炅这个大明监国,则难得没有再御驾亲征。
    当然,这不是因为朱怡炅懈怠了,而是实在没有什么御驾亲征的必要。
    整个福建的清军主力都在泉州之战里打空了,现在各州府基本等同于是不设防的状态,也就首府福州还有个三千多驻防八旗在戍守。
    对了,记得没错的话,这个驻防八旗目前正处于哗变的边缘。如果没有朱怡炅来的话,大概明年就会因为上级喝兵血的问题,而大规模哗变。
    就连八旗都这待遇,那些绿营战力低下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所以,接下来明军只需一路平推过去就行了,朱怡炅御不御驾都一样。
    而且,朱怡炅作为大明监国,手头上除了打仗以外,要管的事务可是多得很。
    眼下,大明虽只拿下了泉州一府之地,但实际上,福建其他各州府什么时候拿下,也就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福建若下,那各种管理和建制的问题,就得提上日程了。
    毕竟,如今的大明说到底,只是从台弯一府之地发展而来的,各项政治系统都还介于一种地方官府到割据政权的阶段。
    朱怡炅与其说是大明监国,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位清廷的道台大人,手下直辖的官员,最高也就知府一级。
    这样可不行啊!
    虽然他现在还不是皇帝,但监国的意思与皇帝基本差不多,这手下不能说中枢齐聚,至少六部要员得有。
    要不然,不仅说出去不好听,而且也不利于后期的行政工作。
    随着大明的地盘越来越大,这事务肯定也会越发繁杂,尤其是当南北路军大获全胜,这福建基本也就算是下了。
    拥有一省之地,还是江南腹心福建省的大明,从实际上已然是小小的撼动了清王朝的根基。
    这时候,不论是为了后期争霸,还是面子问题,这内阁中枢都得搭起来。各项建制不说与清廷一样,至少也得能跟它分庭抗礼才行。
    如此,天下之人才不会看轻他朱怡炅,看轻大明,认为大明不过就是一帮流寇建立的草台班子。
    朱怡炅以大明监国的身份坐镇泉州府城,一面总揽泉州大小事,一面则正式下旨迁都。
    不再是先前那般潦草,而是正式意义上的迁都,不仅自己这个监国要在泉州城,而且还要把台弯那边的行政班子也搬过来。
    朱怡炅已然想好了,自己这边手头上不但武将没几个,文臣同样也是奇缺。
    这内阁中枢若要建起来,总不能空着吧!
    那么能用的人不多,实际上也就王礼梁文煊这些台弯府的老人们了。
    至于能力方面,只是处理一下福建的行政琐事,王礼他们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还有个秘书处用来兜底,问题不大。
    最重要的是,台弯那边的文臣班子,忠心绝对可靠。
    而泉州府这些新降的,可就不一定了。
    为啥不用秘书处的人?
    当然是因为年轻了,华夏五千年,无论何时都讲究资历。能力先不论,若朱怡炅贸然提拔这些秘书处的年轻人为内阁大佬。
    别说文臣了,就连杨恭这些武将怕是也得担忧。
    再说,这些秘书处的年轻士子,不过是当初强行收拢台弯大族之心的。
    其能力大部分只能说是一般,就连朱怡炅的秘书处,也就那个秘书首席稍微好点。
    就算要他们上,做的也未必比王礼他们好,甚至可能因为经验不足,还容易闹出乱子。
    朱怡炅先是下诏,令王礼梁文煊二人带着麾下的属官,坐船前来泉州府御前听用。家眷什么的也可以带来,也可以留在台弯。
    而台弯知府,则由王礼自行推荐人选担任,只需来时将名单报于自己即可。
    除却正式的诏书,朱怡炅又专程回了一封家书,要留在台弯的王后吴阿兰也收拾一番,前来泉州府。
    吴阿兰挂念他,他同样也挂念人家。
    毕竟,这可是他两世为人的第一个妻子……大概率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而且,这泉州府,朱怡炅也确实有着将其作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明临时首都的想法。
    把王后接过来,便昭示着他朱怡炅这个大明监国,要在福建乃至于南方彻底扎根的决心。
    且先不提朱怡炅这边在泉州府每日为迁都而忙活的不可开交,但说杨恭率领着麾下的大明北路军沿路北上。
    虽是正常行军速度,还携带了数十门红衣大炮还有粮草辎重。
    可其兵锋未至,兴化府上至知府县令,下至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