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鱼踩着泥马下了滩涂地。
泥马又被称作“海上自行车”,在担担岛这里,凡是有在滩涂上讨生活的,家里一般都会备一架。
而他家由于养殖海蛎子,泥马比别人家的大,看上去就跟一条小船似的,且带有两三个用来装海鲜,运东西的格子。
太久没使这玩意,饶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李多鱼将泥马滑到海蛎养殖地也出了一身汗。
80年代,海蛎子的养殖技术还非常落后,有投石法和立柱法两种。
投石法,就是将海蛎子幼苗用水泥固定在石块上,然后丢到海里,任其自行生长。
这方养殖方法比较佛系,但坏苗率高,且泥巴一旦覆盖石块和海蛎子的话,就会全军覆没。
老李愣了好一会,可心里却乐开了花,看来老四是真的变了。
一旁观看的老李却很是惊讶,本以为老四肯定一顿乱敲,随便装个两百斤敷衍了事。
以前还总担心他走上歪路。
现在突然转性子,一下子成了兄弟几个里最稳重的。
李多鱼敲掉了些附着在石柱上的小海虹,这才开始敲海蛎子。
在这个年代,搞养殖要比捕鱼的还要辛苦,这也是没多少人愿意搞养殖的原因。
来到海蛎子养殖地后。
李多鱼开始干活,他先扶正有些东倒西歪的水泥柱,将在一只正在偷吃海蛎子的海螺抓起来,丢到泥马上。
望潮是一种在滩涂上生存的小章鱼,学名叫短蛸,退潮的时候,会蜷缩在洞里,一旦开始涨潮,它会爬出洞穴,触手迎潮上下摇动。
全身都是汗的李多鱼,摇头道:“不抽了,晓英怀孕了,对孩子不好。”
还有各种泥螺、泥蚶,蛏子、海瓜子等等。
李多鱼敲个二三十斤,就累的够呛。
可短时间内,他并不想搞海蛎子养殖,因为这东西养殖周期长,费时费力,最重要的是缺少保鲜手段。
渔民可根据望潮这种特殊的习性,用来判断潮水的涨落,也因此得名“望潮”。
老二虽然没钱,但日子还过得去,就是这个儿媳妇,跟定时炸弹一样,时不时就爆一下,搞的大家都很难受。
哪怕到后世,养殖技术很完善时,仍有不少老渔民会用立柱法养海蛎子。
炎炎的烈日下。
老大当年跟老二吵了一架,气的直接去榕城打工,现在都快三十了,还没有找对象。
且敲海蛎子也不是乱敲,而是挑大的海蛎子敲。
李多鱼休息了会。
李多鱼对着那个吞吐海水的小洞,快速打了几锄头,一只全身都是泥巴张牙舞爪的八爪鱼跑了出来,可惜被锄头打到,断了一两条腿。
见潮水还没涨上来。
李多鱼咧嘴笑着,他早知道这老头是个口是心非的家伙,按陈慧英的话来讲,明明心里想夸你,却“狗嘴吐不出象牙”。
再说今天是大潮。
“啥时候变得这么乖的?”
这海水刚退的,哪那么快涨上来。
而除了防范天敌外,还得清理各种竞争者和寄生者,如喜欢跟海蛎子抢生存空间的海虹和最喜欢附着在蛎壳上的藤壶。
没走几步,李多鱼就看到脚旁边有个硬币大的孔,正有规律的吞吐着海水。
就算养大养肥了,最终还是要晒成海蛎干,不见得会比现在的海蛎干贵上多少。
他都想好台词,准备好好教育下这个儿子,让他放弃养海带的念头。
将锄头递过后,陈慧英叮嘱道:“小心点,别打到脚了。”
这样养殖比较好打理,海蛎子也不容易遭受天敌的袭击。
李多鱼在一根石柱上敲了些个头比较大的海蛎子,随后转战到下一根,继续重复之前的那道工序。
一八五.二四八.一八五.三五
李多鱼将它拎了起来,咧嘴笑着:
陈慧英见到儿子后,显得很是惊讶。
连扶柱子,抓海螺,清理藤壶和海虹这种细节,都做的很到位。
“原本就很乖好不好。“
这让他把提前准备好的台词,硬生生吞了回去,可想了半天,也憋不出一句好话来:
“你怎么也来了。”
全都是密密麻麻的孔眼,有在伱面前举着大钳子的招潮蟹,也有一直在你面前跳,但就是抓不到的跳跳鱼。
“娘,快把锄头给我。”
父子俩齐上阵,原本要敲两三个小时的海蛎子,不到一小时就给他们敲完了。
望潮比章鱼的口感好很多,非常适合用来白灼,再沾点生抽辣椒水,味道极美极鲜。
看着泥马上的海蛎子,虽然他知道整套海蛎子养殖技术,甚至还知道绳吊法和笼养法,能把当下的海蛎子养的更大更肥。
对海蛎子养殖户来说,并不是把它养活这么简单,还得防范海蛎子的各种天敌,比如最爱吃海蛎子的海螺,还有各种蟹类。
没记错的话,到了后世,一只望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