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了一下,李胜利又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山林之中的草药,有了狩猎的经验,也是手到擒来的。
对此李胜利却不怎么在乎,饭都吃不饱,谁还管这些?
“老二跟小叔换一下,刚刚小叔教给我怎么看鱼了,我也教教你。”
一八五.二四八.一八五.三五
“你们几个不着家惯了,也不知道带你们胜利叔回家吃饭。
岁数小的赵老三有些认生,一路上也没怎么说话,这倒让李胜利自在了不少。
野鸡之类,觅食的地点不固定,撒些草籽、粮食作为诱饵之后,才好下套捕抓。
对于教授他捕鱼经验的小叔,赵有方这边的敬意也更多了一些。
带着赵老三上了土坡,李胜利就开始低头查看痕迹。
因为是土坡,就不存在太大的食肉动物,加上洼里村没什么正经猎手,土坡上小动物的痕迹不少。
“有方,你们俩打渔注意安全,我带着老三去坡上转一下?”
但李胜利只能让他羡慕的看着,十三岁的小孩,还没资格玩刀。
我跟老二水性好,前年冬天我们村的几个孩子掉水里,还是我们俩救上来的呢。”
打的鱼如果能卖,还值得配上铅块,但洼里村的这片水泡子,不能大张旗鼓的卖鱼。
耽误了,就是主家的失礼,老赵家是有规矩的,即便看到了鱼获,姜大娘对于几个孙子也没有好脸。
如今粮食金贵,为了试试下套的经验,只能用这些干瘪的草籽将就了。
“成,你们去吧。
因为早饭吃的饱,所以几人也不怎么饿。
即便是药材公司的关系,也是他爹赵满奎找的,对于渔网的归属,赵有方这边也很清楚。
按照统哥给的经验,教导了一下赵有方,李胜利也将目光放在了渔网上。
放渔网的地窝棚,虽说是村里公用的,但赵家既出了钱还出了力。
军刀拿出来的一刻,赵老三眼里露出了羡慕的神色。
“小叔,我俩一共弄了五十多条鱼,差不多一百多斤呢。
入了冬,能留在穗子上的草籽,多半都是干瘪的,这就是自然界的优胜劣汰。
百十斤鱼,赵家三兄弟也没让李胜利沾手,三人分了一下,就把鱼给包圆了。
李胜利则是在杂草中取出了自己选的废网,拎在了手里。
村里按照工分开支,一人一年不过几十块钱,收成不好的年份,一分钱都分不到。
感叹了一下,赵老三的口水也流了下来,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个岁数的孩子不仅能吃,而且嘴馋。
一边查看痕迹,一边拿出军刀削了些灌木的树枝,这些可以用来固定圈套。
有了赵有方的答复,李胜利这边也就放心了,带着哈喇子还没擦干净的赵老三,就往土坡的方向走去。
那些东西没用,等明天我给你挑一张新点的渔网。”
跟老三说的一样,今晚可以吃鱼吃到饱了。”
“小叔,伱懂得真多,咱们先上岸吧。”
铅块做配重,一是因为铅块比重大,二是因为铅的熔点低,自己在家就能制作。
下完了最后一个圈套,李胜利又发现了自己的一个优点。
如果是经常去的山林,这种一下一大批的方式,还是不值得提倡的。
冬天在水里撒网打渔还是有些风险的,李胜利这边也得征求一下赵老大的意见。
凭经验给了赵有方答案,李胜利也不由的赞叹统哥给的经验很细致。
赵家三兄弟的关系不错,老大的忠厚还是很有作用的。
别说是内容了,就是典籍名称全部都知道,也是存在极大难度的。
初次狩猎的李胜利,多少有些滥捕的意思。
弄个元宝形的铁块绑上,一样好使的。”
“小叔,你怎么拿的都是废网?
李胜利也不想大冬天的划船,也就遂了赵有方的心意,划着小船就靠了岸。
有人在,野鸡也不会傻乎乎的到跟前钻圈套。
美敌军刀的锋利度一般,不管是削树枝,还是切割尼龙线,效果一般般,比美工刀差的远了。
有了鱼获,看着网里一大五小六条鱼,李胜利也对渔网的优劣做出了评价。
老鼠不想抓,飞鸟不好抓,李胜利的圈套只针对兔子跟野鸡。
头天下套,第二天来收获,以后不断的巡视、增减圈套,才是下套捕猎的常规流程。
“鱼大就慢一点收网,多抖它几下,咱们的渔网线粗,不怕它挣破渔网。
要是带着一个话痨拖油瓶上山,也是个惆怅。
李胜利也适时的倒转船桨,将网里的大鱼砸的不动了。
“小叔,用铁块做配重行不行?
铅块挺贵的,我爹打听过,没办法才用的小石头。”
两三块钱,在村里算是大钱了,花在一张渔网上不值。
虽说粮食不缺,但肉食对于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