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夹攻,对清军形成包围态势。压阵的蒙古各部骑兵看清这是个陷阱后,立刻调转马头突围。跟着他们跑的,还有几百个八旗步兵。剩下的,只能背水一战。
噶尔丹的大炮,终于响了。
与此同时,前方火枪需要重新填充的准军士兵连忙打着手势,呼唤隐藏着的同伴送满膛的新枪过来。这种交替打法是噶尔丹从罗刹那里学来的,花了差不多三个月,在尼布楚练习成熟。
面对这样的惨状,阿喇尼冰冻在原地,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扭转颓势。他被留下的护卫硬推上马。再不走,理藩院尚书再次被俘虏,在两万人的保护下被俘虏,大清的颜面何存?
上马后,阿喇尼突然恢复了行动能力。他最后望了一眼激战正酣的前沿阵地。
清军一般通过甲胄的颜色辨别部署,但他此刻无法分辨,不断被炮火驱逐出坡顶阵地的士兵属于哪一旗,哪一营,因为全都是红色,模糊的红色。包围圈里的七千人在自发地组织自救。他们冲着严严实实的敌阵某一点强冲,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幸运儿,能够伏在马上,逃之夭夭。
大地随着每一声沉闷的炮响剧烈地抖动。火药燃烧后的恶臭令人作呕。阿喇尼不敢呼吸,朝廷命官必须保持良好的举止,他怕自己忍不住吐出来。
护卫们一半出于想逃命的本能,一半出于对阿喇尼的怜悯,反复催促他别再看了,逃命要紧。
“大人,皇上还等着战报呢!您老不能再被抓去啊!”
阿喇尼潸然落下两行辛酸泪。
是啊,他还得写战报。
估计是他这辈子上的,最后一封奏折吧。
乌尔会河之战史料极少,我基本依赖想象写的,看个热闹就行。可能引起争议的点解释一下:从仅存的资料上推测,阿喇尼惨败,应该把两万人差不多都给赔进去了。因为他的战报里没写自己还剩多少人,或阵亡多少人,只非常简略地说了下战斗过程。军队的调遣,一般会记录地极其细致,谁带队,归哪位将军或王爷指挥,每名士兵发多少口粮,多少银子。我看一二百人也会写清楚后续怎么安排。两万人在卷宗上凭空消失真的诡异(至少在我看来)。不过可以理解,康熙头一次御驾亲征,本人还没出京城,两万人就丢了,说出去太影响士气,史书上一笔带过基本操作,哪朝哪代都有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