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嘎呀路,挡住他们的攻击,不能让他们持续突破了。”
“他们在逐步朝着我们纵深推进,要是他们继续前进,我们阵地就会被撕开缺口。”
“机枪中队全力展开火力射击,将他们彻底击退。”
忻县县城东南区域,一个残破房屋中,野战步兵第三大队少佐大队长愤怒咆哮着。
此时房屋挖掘出一个半地下的掩体,第三大队的大队部就是在这里成立的。
随着陈子云调整作战部署,358团承担了主要攻击任务,他们持续展开攻击。
野战步兵第三大队承受着较大压力,打到现在他们作战兵力已经不足六百人了。
而且面对着三面攻击,他们难以应对,从北侧展开攻击的警卫连,更是不断朝着纵深推进。
少佐大队长只能抽调机枪中队全力拦截,但是持续作战,机枪中队也是有较大的伤亡损失。
“大队长阁下,我们四个步兵中队,平均下来每个中队只有一百人了。”
“机枪中队受到较大伤亡损失,目前能够继续作战的重机枪,只有七挺。”
“唯一保持满编状态的,只有运输中队的一百人。”
“大队长阁下,根据目前统计来看,晋绥军投入了三个步兵营超过两千人部队分三面攻击。”
“北面是他们主攻方向,这里部队打的十分凶猛,我们很难挡住他们的攻击。”
大队部里面的一名中尉犹豫了一下,硬着头皮过来进行汇报说道。
县城以南防御的两个小鬼子大队,他们采取分散固守的策略。
但是陈子云率先利用中心突破,将这两个大队一分为二,让他们无法互相配合作战。
紧接着陈子云亲自指挥358团转移到东侧,全力对野战步兵第三大队进行作战。
日军部队是以分队(班)为单位,部署在不同区域进行防御。
这些分队装备有轻机枪,步枪,具备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同时他们每个小队都是负责一个区域防御,每个小队下属的三个步兵分队,一个掷弹筒分队采取纵深防御。
每个小队之间互相联系作战,形成一个完善防御阵地。
小鬼子一个个分队,就如同一个个坚固火力点。
每个小队将这些火力点连接到一起,各个小队可以展开有效配合作战。
而每个中队之间,也会部署有重机枪进行连接,确保阵地几乎是没有任何防御破绽。
在防御作战中,日军采取比较狡猾的作战战术。
攻击部队推进到四五百米的时候,他们会利用掷弹筒展开精准打击。
当攻击部队分散推进到四百米以内,他们特等射手会利用三八式步枪展开精准射杀。
到一二百米的时候,则是日军巅峰火力打击范围,他们会集结步枪,轻重机枪,掷弹筒进行射击。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小鬼子不会主动展开反冲锋。
纵然晋绥军冲刺到距离阵地五十米以内,他们也只是会投掷手雷。
但是一旦有战士冲入到阵地内,双方贴面的时候,小鬼子会迅速展开白刃战。
这样的话,如此近距离,还没有等很多战士来得及扣动扳机,小鬼子已经刺了过来。
他们的防御战术,很有针对性,尽可能压制了晋绥军火力优势。
之前预备11团,补充团几次攻击,都没有获取战果,就是因为日军防御战术出现变化。
而陈子云过来后,发挥兵力优势,将日军注意力吸引到东侧、西侧主阵地上。
他们结合部十分空虚,所以358团能够轻松突破,直接将小鬼子切割。
到现在对野战步兵第三大队进行攻击后,陈子云再次调整作战战术。
针对日军防御特点,陈子云是采取硬碰硬。
警卫连继续担任主攻,班对分队,排对小队,连对中队。
攻击战术方面,陈子云采取核心连战术。
警卫连是核心连,负责进行主攻,其他各营全力进行掩护。
孙铭指挥警卫连展开攻击后,小鬼子明显是招架不住的。
警卫连每个班有轻机枪一挺,步枪六支,冲锋枪四支。
突破日军分队防御的时候,他们借助夜色掩护,尽量缩短攻击距离。
被发现后,轻机枪对日军进行压制,两个步枪组迅速推进。
到达射程内,六支步枪协助机枪组进行压制,掩护突击组推进。
突击组四名战士会在轻机枪,步枪掩护下,快速靠近阵地,而后直接展开更加凶猛火力压制。
如此火力面对日军分队的轻机枪,步枪,完全占据着优势。
等到各组逐步推进后,突击组会承担主要突击任务。
他们是要靠近阵地,展开火力压制,步枪组则是迅速推进,直接投掷手榴弹。
等到手榴弹爆炸后,突击组和步枪组同时进入到阵地展开打击。
在如此打击下,不少小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