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医汉 > 第 102 章

第 102 章

    刘彻和苏轼聊着聊着正事,不知怎地聊到神仙鬼怪方面。
    这个苏轼老熟了,他有一堆方外朋友,和他们向来无所不谈,比如他时常拎着酒肉去找他的和尚朋友叙旧,以至于对方不得不勒令他不许用刚吃过酒肉的嘴巴念经。
    苏轼虽常年自称居士,酒肉却是戒不掉的,他跟苏辙写信聊起儋州的辛苦,讲的也是“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全诗大意是这样的:弟弟啊,听说你瘦了,你看看我这儋州,五天才吃一次猪肉,十天才吃一次鸡肉,想必以后我们兄弟俩都是瘦老头儿,一起骑黄鹄回老家去完全没问题!
    可见他只要几天不吃肉就浑身不舒坦。
    苏轼对于佛法和道法,那都是秉承着想信的部分信、不想信的部分不信的淳朴思想,这一点和刘彻倒是很有共同话题。
    聊到兴起处,苏轼还和刘彻讲起远在天竺的佛祖,没错,西方还有一个极乐世界!
    苏轼从小博闻强记,又有许多和尚朋友,对佛法的理解还是十分完备的,给刘彻讲起佛法来简直不要太顺溜。
    卫青等人:?????
    完了,这人不会给上林苑多增加一处神殿吧?
    事实上刘彻觉得自己在这边过得挺好的,对西方极乐世界兴趣不是很大。
    不过他觉得佛家这套轮回以及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倒是挺新鲜。
    比如你这辈子勤勤恳恳当奴隶、诚诚恳恳地按照佛法反省自己身罪过,下辈子说不准就可以翻身做主人了;再比如你要是犯了某些罪过,就要到地狱里接受相应的惩罚。
    这些说法倒是可以用来倡导天下人惩恶扬善、多行好事。
    刘彻兴致盎然地与苏轼聊了挺久,从佛学聊到黄老之学再聊到儒学,赫然发现此人竟儒释道兼修,不管哪方面都讲得头头是道。
    尤其是苏轼提到后世一些佛寺的运作理念,更是让刘彻耳目一新。
    按照苏轼的说法,西方的佛寺可以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比如收容失地流民、悯恤鳏寡孤独甚至行医施药,偶尔还承担宣传口的工作,引导黔首潜心向善、勿行恶事。
    既然这些事佛家可以干,道家为什么不能干?
    如今道家还只是一门学问,连刘彻这个求神问仙爱好者对整个道家体系都没明确的概念,只能别人说自己遇到过什么仙人,他就心心念念惦记着有什么仙人。
    地方上的信仰也是五花八门,大家都是逢山拜山、遇水拜水,甚至听到有什么神奇传说便奉为仙人或神君。既然大家都有这方面的需求,那不如由朝廷出面引导。
    等到天下人都信朝廷精心筛选出来的神仙,无数黔首受其指引好好生活,众神君知晓后岂会不愿降临?
    刘彻决定回去后就命人收集整理各方神灵的传说,争取做到去芜留菁,从中挑选出最适合推行天下的一批神君,由这些神君的祠庙负责收容当地鳏寡孤独、高年贫困之民。
    他
    养着那么多方士,也该给他们找点事干了,不能教他们一直闲着。外邦的“方士”能做那么多,自家方士为什么不可以?
    很多事最怕的就是对比,以前刘彻觉得这些人闲着也就闲着,白养着他们也没问题。
    现在听说人家外边的“方士”可以干这么多事,刘彻就觉得有点不得劲了。
    你们请不来神仙、咒不死匈奴就算了,怎地连点济世救民的小事都做不了!
    都赶紧给我去干活,不能叫那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徒给比了下去。
    刘彻热衷于开疆拓土,这些年军中战死的人不少,所以他很看重对战死将士的抚恤,他们家的孤儿都会收容到上林苑中由朝廷抚育长大。
    后世将这些人称为“羽林孤儿”,等他们长大后便会成为赫赫有名的羽林郎。
    至于羽林孤儿之外的鳏寡孤独,朝廷也有相应的关怀措施,一般都是安排他们归户到族亲中抚养,遇到新皇登基之类的大事还会给这些人赐下些粮食布帛。
    但在真正无家可归者的收容、医疗、教育方面,细究起来其实还是一片空白,这些人中没有劳动力的部分将会悄无声息地饿死或病死,而仍有劳动力的部分则会沦为豪强富户的奴仆,从此消失于朝廷的籍册之中。
    越琢磨越觉得该把方士撵去干活。
    不事生产的方士们是时候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了!
    你方士识字的对吧?你方士会医术的对吧?你方士还会一些独门手艺对吧?
    孤儿的教育问题是不是该你来负责?
    当地黔首的头疼脑热是不是该你来负责?
    失地流民再就业的培训工作是不是该你来负责?
    走你!
    霍善对刘彻这一试图让方士卷起来的重大决策没什么兴趣,他听着听着就觉得没意思,想悄悄往外溜,准备出去自由玩耍。
    可惜他选择偷溜路线不太对,一下子被他舅公卫青给捞了起来。
    卫青才三十多岁,正当壮年,捞起一个四岁小娃娃绰绰有余。
    霍善没想到卫青竟是自己偷溜路上的阻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