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开局边疆小兵,杀成大汉战神 > 第379 章 清浊之辩,逐出书院

第379 章 清浊之辩,逐出书院

    豫州,颍川郡。
    晨钟初响,在一片薄雾笼罩下的颖川书院,依旧如同往日般宁静祥和,唯有阵阵读书声在山林间回荡。
    虽说如今阴气弥漫四野,可书院内却感受不到一丝阴寒之意。
    收藏了大量圣贤遗物的颖川书院,堪称文道圣地。
    弥漫在书院各处的文道之气,足以隔绝一切魑魅魍魉。
    可以说,放眼整个豫州,就没有比颖川书院还要安全的地方,哪怕是豫州府城也不行。
    此时,徐庶正一人站在阁楼上,右手扶着剑柄,眺望远方云海,不知在想些什么。
    铛~铛~铛~
    早课的钟声敲响,徐庶却仿若未闻,依旧立在原地。
    “徐师兄”抱着书籍的小童在阁楼下唤了一声,“院长说今日要考校《尚书》的《洪范》篇,去晚了怕是要被院长罚。”
    徐庶并未回头。
    “告诉院长,我晚些到。”
    “哦,好。”
    小童挠了挠头,答应了一声后便着急忙慌地往学堂跑去。
    学堂内,檀香袅袅。
    荀淑跪坐在云纹蒲团上,枯瘦的手指摩挲着一卷泛黄的竹简。
    听到门外的脚步声,老人连眼皮都没抬:“元直你来迟了。”
    “见过院长!”
    徐庶躬身行了一礼。
    “心中郁结,沉思一夜,故而来晚。”
    “哦?元直心中有何郁结?”
    荀淑品了一口茶,继续看起了竹简。
    徐庶上前一步,语气中带着一丝愠怒:“敢问院长,如今邪祟横行,百姓流离失所,书院既有圣贤庇护,为何不打开院门,接引百姓上山避难?”
    听到这话,荀淑终于放下竹简,茶汤里浮沉的沫子映出他紧绷的下颌。
    “你可知当年管宁为何要割席而食?”
    荀淑没有回答徐庶的疑惑,反而问了一个看似无关的话题。
    徐庶眉头皱了皱,不过还是回答道:“学生知道,但学生更知道孔圣厄于陈蔡时,仍与弟子分食藜羹。”
    此话一出,学堂内的气氛陡然凝重。
    荀淑缓缓起身,走到徐庶跟前,淡淡开口:“老夫知你何意,但颍川书院存续千载,靠的便是三条铁律——不涉党争,不纳俗客,不染尘劫。”
    荀淑在“尘劫”二字上咬得极重。
    “况且书院乃是文人清修之地,岂容凡俗喧嚣?
    若贸然放人进来,致使邪祟趁虚而入,又有谁来担责?”
    说到这里,荀淑已然不自觉地散发出一丝属于大儒的威压,震得徐庶连连后退。
    然而胸中那抹浩然正气,却不允许他就此退缩。
    稳住身形,声音铿锵:“所以院长大人的经义,是写在百姓尸骨上的吗?”
    “放肆!”
    一声喝骂,满室烛火齐齐一暗。
    荀淑的白须无风自动,案头的茶汤泛起细密的波纹。
    “老夫记得你父亲徐璜当年任陇西太守时,为保官印弃城而走——如今你这般作态,倒显得我荀氏不如你寒门徐氏知礼了?”
    徐庶瞳孔骤缩,他想起母亲悬在房梁上的那截白绫,那年他十二岁,父亲弃城而逃的当晚。
    若非他及时将母亲救下,怕是早已天人永隔。
    许是没想到荀淑堂堂大儒,竟如此不要脸皮,专戳人肺管子。
    慢慢抚过剑柄上母亲编的赤色剑穗,徐庶语气变得低沉:“原来在荀公眼里,礼竟比活人性命还重要。”
    说完,徐庶突然挥袖扫落案上茶具,瓷片在青砖地上炸开成碎末。
    “放肆!”
    这下饶是以荀淑的养气功夫,也被徐庶接二连三的冒犯整得有点破防了。
    “你不过是个游侠出身的外来学子,也敢质疑书院规矩?
    正是因为有太多如你这般不知礼之人,才会致使天下大乱,今日,老夫便将你逐出书院,永不再录用!”
    “院长!”
    听到这话,坐在底下的一众学子连忙出声劝阻。
    辩论归辩论,但若是因此就将人开除,着实有些不合理。
    “我意已决!”
    荀淑一甩长袖,语气坚决。
    “哈哈,好!好一个颖川书院!口口声声圣贤之道,行的却是那见死不救之事!
    今日我徐庶,便与书院恩断义绝,再无瓜葛!”
    说完,徐庶转身离去,素白的儒衫下摆扫过门槛,好似带走了最后一缕天光。
    书院正门的台阶上,郭嘉手持酒壶豪饮了一口,抹了抹嘴道:“元直真要走?”
    “还请奉孝兄替我告诉荀公。”
    徐庶解下腰间象征书院学子的令递给郭嘉。
    “就说我徐庶读的是圣贤书,不是奴才经。”
    撂下这句话,抬步就要下山。
    “元直兄且慢。”
    郭嘉出声叫住。
    “奉孝兄还有何事?”
    郭嘉没有搭话,只是递上一卷用紫绫裹着的竹简,“这是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