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替身男友扶正记 > 第187章 祭礼结束

第187章 祭礼结束

    翌日清晨。
    李想就像个专门研究民族文化的专家。
    从昨天获悉要让张玲主持换索仪式。
    他就一直在为张玲普及一些关于换索的知识。
    也是为了避免张玲在换索仪式的时候,不至于什么都不懂的手忙脚乱。
    话说“换索”,顾名思义就是指更换身上带的旧索绳,换戴新的索绳。
    在满族萨满教祭祀中,有一位始祖母女神,叫“佛托妈妈”和“柳枝祖母”。
    在平常日子里,它的神位是在西墙祖宗匣北侧,挂在索伦杆上一尺多长的黄布口袋,俗称“子孙口袋”或“妈妈口袋”。
    清乾隆年以前满族不修谱,各民族均以索绳记录本族人口繁衍情况,因此称索绳为无字家谱。
    上面挂小弓箭是代表男孩,布郎铛是代表女孩。
    以前是每年都要更换一次索绳,线要向九家要,有白、青、兰、三种颜色,搓成一股绳。
    搭在小孩脖子上打个交叉节,不系扣,锁绳即是索线,只是在祭祀时戴一下,平时放在索口袋里。
    索口袋是用1尺黄布缝成的,上口穿上绳能收回,里面装有一条长绳,约十多米长。
    锁为彩线打成之粗绳,沿缝夹以五色布条,悬其一端于隅之钉上,拖之门外左侧柳树枝头而系之,下陈黄米粉团及煮熟小鱼各一碗,向之跪拜,是为拉锁。
    以新彩线换童男女脖上所带之旧彩线则为换索。
    此外,按俗女孩出嫁时要从索绳上把自己的索摘下来,即所谓“摘索”。
    李氏家族的原始索绳,上面挂满了小弓箭和布郎铛,由于年代久远,已抖落不开了,索口袋的布也变成黑色了。
    索口袋在清初时都一直保存在穆昆达(即族长)家中。
    族中某家生孩子时,都要禀报族长并作标记于索绳上,索绳记录着家族的人口数量。
    以上常识,李想每说一条都会询问:
    “玲儿,我说的这些你还有哪些细节不懂?不懂就说出来。我可以再为你细细讲一遍。”
    一旁小豆子的耳朵都听出了老茧,带着几分天真的口吻说:
    “爸爸,你放心!举办仪式的时候,妈妈如果忘记了,小豆子一定会提醒的。”
    张玲则表现出几分溺爱,摸着小豆子的脑袋说:
    “好好好,我们的小豆子最是聪明了。”
    而李想却当头浇了一盆凉水道:
    “嗯嗯,我们的小豆子是厉害!都说了好几遍,闺女你到时候一定要拿布郎铛。你却对小弓箭情有独钟的,总是挂在嘴边说个没完。”
    李想说完长叹了一口气。
    小豆子狡辩的抓住李想的胳膊摇晃着解释说:
    “爸爸,我懂我懂!人家就想知道小弓箭到底能不能玩?你快告诉我嘛。”
    李想无奈!
    没想到小豆子依旧像个男孩子一般对小弓箭最有兴趣。
    于是只能再三交代让张玲到时候多看几眼小豆子。
    享堂区。
    在院中放一供桌。
    张玲在李想的帮助下,将昨日事先看好的小柳树(不得用其他杂树),砍了带回。
    于祭祀开始之前栽于院中东南方向立,上面挂上红黄兰白纸条和水团子。
    (注意:这棵柳树俗称“神树”或“娘娘树”等)。
    萨满从祖宗板下面取下索口袋,打开抽绳,取出子孙绳,将索绳一端固定在室内西墙神位的祖宗板北头扬手架上(或拴在挂子孙口袋之处);
    另一头顺着子孙杆子(棚杆、悠摇车的杆)扯到院中所载柳树枝上,再将新备“求福索”。
    用从福寿双全的九家所要五色彩线捻成,挂在树枝上,在西墙神位前供桌上,摆糕饼、香碟、酒等。
    其所用之糕饼,通常以九为数,或每盘九罗每罗九个,俗称“九罗饼”。
    或每盘九个,共九盘。
    再将祭猪捆缚置神树旁。
    (注意:若因经济条件所限,也有很多家族用家禽或鲤鱼作供品。)
    主祭人张玲率众人向西墙神位叩头上香祷告毕。
    将室内供桌抬至室外神树前将祭品用具等重新摆好,叩首祝告后开始领牲省牲,仪式略同朝祭。
    待肉熟后仍摆件拿件上供行礼,亦与朝祭略同。
    如以鸡、鱼等为供品,则蒸(煮)熟装于盘内供之即可。
    献祭叩头时,由张玲率领应换索的儿童行三叩头礼,也有的是全体祭祀者均参加。
    上供行礼毕。
    萨满围着供桌和柳枝诵唱换索神歌。
    族众男女拿着代表男孩的小弓箭,代表女孩的布郎铛,在萨满歌舞祝祷下纷纷将信物挂在索绳上,祈求福绥。
    需换索者(一般为十五岁以下儿童)依次到供桌前向神树叩头。
    张玲以柳枝蘸净水遍洒之,以彩线各套其颈。
    然后,将其前次祭祀所用旧索,从子孙绳上取下(仪式后统一焚化),再领取树枝上所挂新索戴于颈上,再叩首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