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直等,是争取出来的,当然,自身要有实力,不然留不住的。
某一次,汉武帝感觉手上缺人,所以就派人去卫青的府上,让卫青送一些人过来。
卫青马上就挑了一些自己看着不错的下人,推荐到了汉武帝派来的使者面前,这其中就包括了任安,同时也包括他的那个好友田仁。
而接下来,经过使者一番考核,任安和田仁这两个人,都顺利过关。
过关之后,两人被直接带到了汉武帝面前。
汉武帝又亲自考核了一下,觉得这两个人确实还可以,任安就被汉武帝派到了北军,去做了一个北军监护。
田仁则是被派到了北方边境,负责在黄河边上,管理屯田的相应工作。
随即,任安背靠卫青,自己能力又不错,先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一步步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现在成了北军使者护军,放到后世,基本是副国级别的了。
从一个马夫,一步步成为军方大佬,还不算励志?只是比起卫青,霍去病,他自然差远了。
但即使这样,他的高度,依然是后世人仰望的,后世一个没有背景的草根,别说副国级别,能干到一个县长,都是祖坟冒烟了。
当然,真正让他出名的,还是因为好朋友司马迁,他写了《报任安书》的回信,就是写给他任安的回信,写作时间是公元前的93年11月,司马迁当时是50岁。
这封信也让我们后世几千年后的人们心灵得到极大的触动和感动,多少青年从中得到无穷的力量和激励。
其文字豪气磊落,感情迂回曲折,意气悲壮淋漓,其中的无奈纠结、悲愤痛苦,让人不忍卒读。
它线索清晰、层次严谨、首尾相合,将感情和观点结合得非常完美,实乃一篇气贯长虹,塞乎天地的奇文。
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没有不读过的,著名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是出自这里面的。
《报任安书》节选:“且西伯,伯也,拘于菱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