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而且王莽的父亲王曼在他非常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没有人约束,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竟然成了一个异类,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而且他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仪礼》,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行为检点,作风严谨。
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对外结纳贤士……
简直就是后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早熟到可怕,可他又不争不抢!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觐汉天子刘奭,并表示愿娶汉女为阏氏,元帝刘奭遂将宫女王嫱配他为阏氏。
汉元帝刘奭竟然天真的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意即边境安宁之意。
说王嫱可能没有几人认识,但说到王昭君,没有人不认识,她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华夏古代四大美女,是华夏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而王名嫱才是他的名字,人家名嫱,字昭君,她生于南郡秭归县(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的一户平民之家,王襄之女。
其父王襄因为老来得女,视她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老而色的汉元帝刘奭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于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按照《西京杂记》的记载,汉元帝刘奭后宫的妃子非常多,因此妃子很难见到皇帝一面。
大概是由于妃子太多,汉元帝刘奭又懒得挑选,因此就让画师画妃子的像,送到宫中给他看。汉元帝看上了哪个妃子,就召幸哪个妃子。
也许是王昭君自认自己的美貌才德不输任何人,也许是因为家境环境所限,无法满足宫廷画师的要求,总之最终王昭君没有贿赂那些宫廷画师。
画师毛延寿记恨在心,画王昭君画像的时候,故意将王昭君画得丑了一些,在他脸上画出了痣,致使汉元帝没有选择王昭君,
而许多给了贿赂,美貌输给王昭君的宫女,反而得以进宫觐见皇帝,得到汉元帝的临幸。
这一次,呼韩邪单于求取汉军女子,汉元帝就让人到后宫中去挑选。
王昭君因为在宫中一直没有出路,因此自告奋勇去和亲。
而昭君出塞那一天,汉元帝看见王昭君光彩照人的样子,很舍不得,想把她留下来。但是当着匈奴使者和众大臣的面,他也不能爽约,于是只好把她远嫁匈奴。
后来,他因为太生气,回头就把画师毛延寿杀了……
这些大多是这些是有误导的地方,第一就是王昭君并不是主动说去匈奴,这个从中作梗的画师也是不存在的。
在后宫要见皇帝是很难的,而且当时的汉元帝其实身体不太好。
即使他比较腐败,做的也不好,大汉在他手里急剧走下坡路,当时的大汉依然吊打匈奴,让匈奴叫爸爸,送王昭君去和亲,不是卑躬屈膝,更像是一种上位者的赏赐。
当然也寄托了汉元帝刘奭对于和平的渴望,他其实也不想打仗,因为他是一个懦弱,也是一个内心比较仁厚的人,但就是太老实了,当皇帝是不行的。
呼韩邪单于求取王昭君后,看她非常漂亮,异常喜欢,就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安宁了”。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还是比较幸福的,两人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刚送王昭君去和亲没有多久,汉元帝刘奭就嗝屁,竟宁元年五月壬辰日(前33年5月6日),汉元帝刘奭病逝于长安未央宫,葬于渭陵,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
竟宁元年(前33年)六月,太子刘骜继位,这家伙自幼深得祖父宣帝喜爱,被昵称为“太孙”,常带在左右,但小时候好,长大了不一定好。
他长大后,喜好经书,宽博谨慎,但同时也沉湎酒色……
其治国无能,怠忽朝政,外戚势力急剧膨胀,更是为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
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想念故乡,还有家人,便向汉廷上书求归家。
好家伙,汉成帝刘骜竟然敕令“从胡俗”,让她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他相当于新单于的后妈,后妈嫁给儿子,她如何接受?可不接受也没有办法,这就匈奴的习俗。
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
两年不到,王昭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