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汉永存 > 第218章 开创先河

第218章 开创先河

笑,他已经预想到这个效果了。
    “做皇帝确实不错,我还没有做过,可惜呀,比起长生来,这些都差远了。”
    所以,和历史上一样,他装作十分恐惧,日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哭泣,哭得那是相当的悲惨,是人见了都伤心呀。
    同时,他不光哭,还不断调动大军镇压反对派,最终成功稳定了局势。
    翟义的部队被攻灭的次年,王邑在王莽的指派下,成功平息了叛乱。
    “就这,我还以为你们有多牛,一群土著,该称帝了,刘歆这人是个人才,还改名刘秀,我要不要也杀几个刘秀?”
    王莽喃喃自语,但终究没有下令杀刘秀,不然历史又得变样,他不在乎变,但不能大变。
    刘歆,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为西汉沛(今属江苏)人,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
    他是华夏有名的汉代经学家、校雠学家、目录学家,曾任黄门郎、中垒校尉。
    此人天生聪颖,又生在书香门第、贵胄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博览群书,诗、书、经、史无不涉猎,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
    早年和王莽是铁哥们,两人都对西汉末年的各种社会乱象不满,立志要从古代圣贤书中找到匡正天下的治世之道,一拍即合,结下了深切的友谊。
    当然,他不知道这个好兄弟王莽已经换人了。
    当年,汉哀帝刘欣继位,因为刘歆与汉哀帝刘欣名字同音,为避讳皇帝名字,刘歆必须改名。
    在同一年,出现了一部《河图赤伏符》的古书,上有一句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谶语预言,有一个叫刘秀的将要成为天下之主,所以这一年,刘歆遂改名刘秀……
    这家伙是王莽的铁杆支持者,为他摇旗呐喊,虽然自己是刘家子孙,但他是有理想的,前几年,刘歆作《钟历书》与《三统历谱》。
    其中由“王者.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成为王莽篡权的基础理论。
    当然,王莽能篡位,还不止这些,得感谢汉武帝,自西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弄出天人感应,朝廷中的大臣与学者们热衷于讨论灾异与禅让的话题。
    经过几十快上百年下来,大家都这样认为了,认为灾异是上天对人君失德的谴责。
    在昭帝时期,有一位名叫晆弘的大臣曾上奏建议禅位给公孙家的人,当时泰山有石自起立,上林有柳树,枯僵复起,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已当立。
    而在宣帝时期,盖宽饶也提出过同样的建议。而且,汉哀帝刘欣也干过蠢事,他年纪轻轻,便已疾病缠身,而且没有子嗣。
    这个时候,一个叫夏贺良的儒生跑来告诉他,这是上天对陛下的警告,只有更改纪年、国号,再受命,方可一改衰颓的国运。
    这就是所谓的“再受命”,其学说与儒家的“天人感应”一脉相承,认为皇帝是由“天”任命,既然汉运将终,让皇帝再受一次天命,便可延续大汉的国祚。
    汉哀帝刘欣听信夏贺良之言,下诏书宣布改元更号,自称为“陈圣刘太平皇帝”。
    这个称号看起来就非常诡异,刘邦自称是人龙混血,赤帝之子,同时还是尧的后代,毕竟刘氏起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前面什么人龙混血,赤帝之子可能是瞎编的,但这个刘邦一脉出自“帝族”,是尧帝的七十六世孙这倒是真的,有依据的。
    这一下,诡异的就来了,刘氏被认为是尧的后裔,而陈是舜的后裔,虽说尧舜禅让有改朝换代的意思,但这个称号相当于刘欣自己宣告推翻自己,我又自己继承回来,这不是乱搞吗?还说不清自己是继承的到底是尧,还是舜,你要反自己祖宗吗?
    好家伙,这“再受命”过了一个多月,可汉哀帝的病情并未好转,四方反而传来了天灾频繁的消息,而夏贺良得意忘形,还要推荐自己的同党出任要职,控制朝政……
    汉哀帝也不是傻子,他能把王莽弄下台,说明此人能力不差的,他知道自己上当了,赶紧取消“陈圣刘太平皇帝”的称号,恢复了原本的年号,并处死了夏贺良。
    如果只是这样就算了,他在要死的时候,更干了一个蠢事,说想把皇位禅让给董贤,好家伙,董贤配吗?
    你既然想禅让,就应该禅让给一个能力强,道德好,现实的圣人呀,这不就是现在的王莽吗?
    于是乎,王莽巧妙地利用了这些观念,大肆赏赐那些献上符命的人,甚至有人在他的鼓励下,向汉高祖庙献上了金匮策书。
    这本策书大意为王莽是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
    终于,王莽准备篡汉了,他还缺少一样东西,那便是传国玉玺。
    于是,他派堂兄安阳侯王舜去向太皇太后,自己的姑姑王政君索取玉玺。
    此时的王政君已经80岁了,经历五代帝王,这长寿得可怕,见证了大汉在汉宣帝手中成为最强,也在自己丈夫,儿子手中衰败,如今它要灭亡了。
    “你们父子一家承蒙汉家之力,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