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王匡此人是新莽太师王舜之子,新朝皇帝王莽之侄,居摄元年(6年),王匡被封为同心侯,后为兆域大将军,封褒新侯。
后来,这个吕育颇有才学,又有美德,善良谦让,性格温和,谦谦君子,便出任县游徼,掌一方巡察缉捕。
这个刘玄字圣公,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汉朝宗室后代,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么一算,他是刘秀的族兄。
这时,在荆州江夏郡的两个新市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他们站出来为大家平理,很好的解决了一些纠纷,因而他们在百姓中很有些威望,大家都相信他们。
而南方最大的自然是绿林军了。
“求将军饶命。”印晓博冷汗直冒,跪地求饶,希望能活命。
大概是他们名声大,所以正亡命江湖的马武、王常和成丹等人前来投靠,这名声有了,自然就有人投靠,自古如此,后面的起义都是这样。
地皇二年(21)秋,王莽使人说瓜田仪出降,瓜田仪未出而死。
不久,起义军人数发展到数千之众。
之后四方乡民群起响应,使得这支义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很快有了上万人的规模,开始纵横于江南的湖沼山林之中,时常袭击地方官吏,而官军组织的多次清剿也无功而返。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这就是当初人百姓用土垒起来的崮子,她自称将军,开始点兵遣将,更亲率勇士三千,浩浩荡荡地杀奔海曲城。
打不赢的时候,他们就躲避入海岛,四处招兵,扩大实力。当时,连年发生水、旱、蝗灾,再加上捐税沉重,大量农民破产,一些流亡的农民纷纷前来参加起义军。
琅邪郡的逄安,东郡的徐宣、谢禄和杨音也都起兵响应,与樊崇合兵一处,攻打樊崇起兵之地莒县,又没有攻下,就到邻近县境抢掠,甚至抢到了青州境内,然后回军驻扎在东郡的南城(今山东枣庄北)。
随后,绿林军人数已达五万多人,此战之后“州郡不能制”。
刘玄自此就开始就结交宾客,打算为弟弟报仇,后因宾客犯法,刘玄避开官府抓捕,从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
但马武等人加入后,这几百农民开始在二王的带领下走上反莽之路,他们攻打离乡聚后,跑到一座山里藏了起来,这山便是后来闻名的绿林山,是今天湖北京山市大洪山的一部分,后世被推崇的“绿林好汉”即源于此。
吕母起义的英勇斗争,引起朝廷的极大不安。王莽看派兵镇压不成,便派出使者,想要劝说起义军投降,企图瓦解这支农民起义军队伍,但没有见效。
马武是南阳郡人,曾经为躲避仇人而客居江夏郡,后来又加入了该郡的一支反莽起义军。
五万多人都住在山里,由于不讲卫生,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疾疫”,直接让人数减少了将近一半,领导班子一商量,这山肯定待不下去了,只能下山寻找出路。
得到众人的推崇之后,在当地人自发抗击朝廷的横征暴敛的过程中,瓜田仪挺身而出,带领他们击溃了郡兵的镇压,最后更是一举占据了县城。
那些人听了吕母的话,拿锨扛镢,抬筐运土,把河道挖深加宽。他们把河挖的泥堆到一块,筑成一个大土台,称为崮子。
有一个很出名的人,他叫刘玄,就是在这时加入平林兵进入绿林军的,任了个安集掾的职务,负责安集军众。
“抵挡住。”
在大兵压境之际,吕母沉着冷静,指挥起义军,一部分乘船顺崮河南撤,一部分沿着崮河两岸步行撤离。
这一下,本来就被王莽的残暴统治激怒的农民,更加火上浇油,他们都感同身受,异口同声地答应,坚决跟官府拼个死活,为她的儿子报仇雪恨。
这一下,吕母声名大振,一时间,江南又再次震动,消息传到琅琊郡后,琅琊郡太守连忙发兵海曲县,想要镇压起义军。
当世间是黑的时候,白就成为了一种罪,当浑浊成为常态,清澈也必须被污染,他的善良和心软成为县宰印晓博的刀剑,刺向他,最终杀死他。
为了这个目标,她不惜倾家荡产,把数百万家产拿出来,开设酒店,购买刀剑,救济贫穷的百姓……
人活着,得也个目标,而且要大,不然目标一没有,就感觉活着没有意思。
“快跑。”
在山高皇帝远的荆州扬州各地,朝廷的政令更是被扭曲到荒唐的地步,荒唐到你无法想想,动不动逼得百姓倾家荡产,卖儿卖女……
有些小青年来买酒,手头没钱,吕母便经常赊给他们,如果有困难,吕母就借衣服、粮食给他们,她一直隐藏自己的目的,在隐忍。
“育儿,阿母为了报仇了!”她是那样决绝,那样勇敢,一往无前。
经过一场激战,起义军一举攻破海曲城,官兵四散而逃,他们活捉县宰印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