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恂担心贾复不肯罢休,就上报刘秀,刘秀对邓奉事件心有余悸,邓奉反不就是因为吴汉闹的,所以决定亲自出面调解。
他先召贾复,晓以大义,又召寇恂。寇恂进殿,发现贾复已经在座,就准备转身离开,刘秀叫住了他:“如今天下未定,二虎怎能私斗,朕特来劝解。”
于是二人并席而坐,相逢一笑泯恩仇。总算是有惊无险,尘埃落定,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这还只是一小部分,南阳派和河北派的冲突不止如此,更始政权分崩离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内斗不止,自相残杀。
刘秀吸取这个教训,特别注重平衡,坚固的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不要觉得刘秀的对手太弱,统一天下的过程顺风顺水。
光是协调内部矛盾,维持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都要占去大量精力。从建武四年开始,刘秀便在东西南北各个战场上巡视,一为督战,二为调和诸将,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也只有刘秀,他的智慧、威望,武力、军功,才能平衡两大派系的的斗争,甚至有时候他都在忍。
监国是个好机会,郭圣通也想,刘秀想了一下,给了她这个面子,但特地嘱咐了邓禹一番。
于是,郭圣通弄了一张帘子,大大方方的抱着刘瀚做在龙椅上,上朝监国了。
上朝其实是一件极其无聊的事情,加上刘瀚才七、八岁,随便听听,没有一会儿,就在郭圣通的怀中睡着了。
他本来想把三省六部制度搞出来的,还有科举制度,但想想自己这么年轻,就弄出这些,有点妖怪了,便想着等几年再说,而且这纸张还没有出来。
他当年弄出来了,一直没有给汉武帝,本来想给刘据,还没有来得及,兰陵侯府就成为一片火海了。
所以,他这监国其实也没有多少意思,真当吉祥物。
郭圣通笑着叫醒了他,“强儿,要下朝了。”
“啊,下朝了?”刘瀚擦了擦口水,茫然的看向四周。
“怎么样?累不?”
“累啥,我一直在睡觉。”
<divss="contentadv">看着准备告退的百官,刘瀚也没有不好意思,“诸位爱卿,孤以后尽量少睡,年少,贪睡,你们理解一下,孤谢郭诸位爱卿了,诸位爱卿为国操劳,当真辛苦,受孤一拜。”
刘瀚看着百官,端端正正的行礼。
“当不得殿下如此,臣等应该做的。”
百官行礼,心中都高看刘瀚,有规矩,懂礼貌,才7、8岁就能如此了,日后必然是大才呀。
“为大汉尽忠,吾等效死。”
“太子殿下,聪慧孝顺周到,来日必是明君。”
“皇后和陛下教得好!”
……
百官开始夸赞起来,一番吹捧,要是一般人都飘了,郭圣通笑着,“当不得,当不得,诸位爱卿莫要再夸他了……”
话是这么说,嘴巴都笑歪了,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愿望,而不出意外的话,刘瀚日后是必然要成龙的,皇帝自然是真龙天子呀。
这边,刘秀苦心经营,耐心等待,终于得到了进攻的机会。
趁着隗嚣在坚守城池、士兵疲惫的情况下,刘秀趁机进攻高平城,并与凉州牧窦融率领的河西五郡太守、羌族以及小月氏等步骑数万会师。
可以说,窦融的加入,直接使得刘秀对隗嚣兵力取得绝对优势。
早在前两年,建武五年(29年)夏,窦融就派长史刘钧奉书献马于东汉,梁统等人都派人随行。
这时刘秀也遣使出使河西,争取窦融等共同对付隗嚣、公孙述。双方使者遇于途中,共还洛阳。
刘秀见到刘钧等很高兴,赐窦融书,称赞窦融安定河西,远见卓识,并赐黄金二百斤,授其为凉州牧。
窦融接刘秀书,复遣刘钧上书,陈述投顺之意。同时遣弟窦友赴洛阳面陈心迹。
窦友行至高平,适值隗嚣叛汉,道路隔绝,驰还河西。窦融遣席封携书间道东行通书。刘秀又赐窦融兄弟书,加以抚慰。
窦融既投顺于汉,乃致书隗嚣,批评他出尔反尔,不识世务,不顾民生,要他深思逆顺之道,隗嚣不理睬,窦融乃与五郡太守共作战备,上书请战。
刘秀对窦融的态度和表现极其赞赏,并与其拉上外戚关系,说窦融乃文帝窦后家后裔,自己是窦后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后。
好家伙,这是妥妥的攀关系呀,硬是拉出亲戚关系了。
不止如此,刘秀还说汉兵即将西进,希望窦融“以应期会”。窦融得到诏令,随即与诸郡守率兵入驻金城,进击投顺隗嚣的先零羌封何之众,大破之。
只因汉兵未进,窦融乃引还。这时,梁统也与隗嚣断绝关系。
建武七年(31年)秋,隗嚣攻安定。刘秀将兵亲自西征,令窦融等定期相会。因遇大雨,道路阻绝,加之隗嚣已经退兵,乃止军。
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