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即使面对的是这些对手,刘秀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搞定这过程,打的可以说是相当慢了。
说到最强的绿林和赤眉,他们都非常有机会夺得天下,那基本就是在那里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刘秀就看着你们呢,我按兵不动,在他们要死的时候,出兵坐收渔利。
可以说光武帝刘秀打得稳,聪明,并且刘秀啊,他的确后面也非常善于拉拢招降和分化各方势力。
但你也可以说啊,是这28将能力不行,只能徐徐图之,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写作素材,那就真的是一点爽感都不会有啦。
其三就是28个人里面或多或少自身都有一些污点或者槽点,譬如第一名的邓禹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第二名的吴汉和第四名的耿弇都喜欢屠城。
第18名王梁屡次不听刘秀号令,第23名王霸,你看这名字就不太吉利,被派去招兵,没臣反遭老百姓的嘲笑……
这些情节写进小说,还作为创业团队的故事,多少有点不合适呀。
当然啊,这云台28将的名气不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这个时代的主角,刘秀的个人能力是太强了。
相对于其他时期的名将往往都有独当一面的情况不同,光武刘秀的创业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都是他在大本营遥控指挥的。
<divss="contentadv">都说刘秀对功臣好,绝大多数啊,还算是善终,一方面是刘秀城府手段了得,很早就开始用人质这种手段来约束手下人了,而这种手法呀,曹操也很爱用,学得非常通透。
另一方面,实在也是东汉建立的最大功臣就是他光武刘秀本人,其他人完全无法对其构成威胁,再加上有个好儿子汉明帝刘庄,自然也就不用像老朱晚年那样为了保朱允炆大开杀戒了。
说到底啊,这对手不强,过程平淡,发挥不稳顶,再加上一个超级牛人的老板压在头顶,从而缺乏故事性,不受后世小说演义创作者的待见,应该就是28将逐渐泯灭于众人的原因了吧。
特别是屠城,刘秀手下大将都喜欢,这点是特别不好的,无论在那个时代,无论是谁,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烧杀抢掠,都是赤裸裸的罪恶。
对于屠城这些,后汉书都有记载。
比如《后汉书·朱祐传》:“将兵率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
《后汉书·冯异传》,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后汉书·桓谭传》:“臣谭伏观陛下用兵,诸所降下,既无重赏以相恩诱,或至虏掠夺其财物,是以兵长渠率,各生狐疑,党辈连结,岁月不解。”
《后汉书·公孙述传》:“明旦,岑降吴汉。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
《后汉书吴汉传》:“会光武至,共定邯郸,而躬裨将虏掠不相承禀,光武深忌之。”
《后汉书任光传》,世祖曰:“卿兵少,如何?”光曰:“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世祖从之。
如此种种,不知凡几。
甚至,连刘秀的家乡南阳郡(龙兴之地)都未能幸免,最终逼反邓奉起兵复仇,手下军队,却把自己的帝乡给洗劫了一番,真是讽刺。
“帝遣吴汉伐之,汉军所过多侵暴。时破虏将军邓奉谒归新野,怒吴汉掠其乡里,遂返,击破汉军,获其辎重,屯据淯阳,与诸贼合从。”
当然,这里面最喜欢劫掠的就吴汉了,所以刘秀出发前,刘瀚特地叮嘱一番,刘秀很欣慰,点头答应,对刘瀚大加赞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华夏古代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一部战争史。一场战争,带走的人命往往成千上万。
其中不乏战死沙场的军人,可更多的却是无辜的平民百姓。
自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古代战争中,屠城作为一种军事手段屡见不鲜,这是一种极端残酷血腥的行为,可若是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屠城的存在又有一定其合理性。
其一是物资的合理掠夺,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往往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只有充足的后勤补给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即便是在本土作战,后勤还难以完全保障,更何况是在敌方势力范围内作战呢。
因此,军队的指挥者往往下令屠城,从老百姓